即將來臨的臺灣總統選舉與美國


/譚慎格


http://www.southnews.com.tw

譚慎格/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中國政策研究員


 在2004年的總統大選中,臺灣的選民會選舉一位傾向統一的候選人嗎?挑戰現任總統的國民黨主席連戰能否把原籍大陸、客家族和原籍臺灣但在大陸有投資的選民組合起來形成共識,從而使臺灣逐漸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意調查顯示,如果大選的焦點是經濟,而不是國家認同,連戰的勝算率為百分之五十。華盛頓應該開始考慮它在臺灣的戰略利益,並重新評估美國駐臺北外交官在臺灣的公開言論。

 2004年3月20日,臺灣選民將選舉他們的總統。選舉的焦點己經集中在臺灣的國家認同與停滯不前的經濟這兩大問題上。現任總統陳水扁說臺灣是獨立於中國的主權國家,而國民黨主席連戰已經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為其競選綱領。

 連戰己經宣佈他的搭檔可能是從國民黨分裂出去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他們兩人都主張與北京建立更密切的關係,甚至希望很快就實現政治上的「邦聯」。(註一)陳總統的副手呂秀蓮副總統是公開主張臺灣獨立的,她己經表示:為了增加民進黨的選票,她願意讓位,以便陳能挑選另一位搭檔。(註二)

 2004年大選的中心問題是國家認同,附帶問題是兩岸的「三通」。臺灣選民在這兩個問題上的反應能提前預示臺灣在21世紀的取向。陳認為民主臺灣應該強化其獨立於共產黨中國的地位,而連、宋則主張同北京達成政治上的妥協。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會單就這一主張而擁護連、宋,其原因在於他們的根在大陸,或是在大陸有投資,而連戰也正在籠絡這部分人。3月30日,連信誓旦旦地說,如果他能當選,他將立即去大陸實現「和平之旅」。

 但是,臺灣並沒有就國家前途形成共識。

 4月17日,臺灣的一次重要的民意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二的人認為「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反對與大陸『三通』」,而大多數人贊同陳總統的「一邊一國」論。(註三)

 然而,在3月份的一次民意調查中,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反對將國家更名為「臺灣」,百分之十七的人則擁護更名,而百分之二十的人沒有表態。令人震驚的是,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拒絕接受調查。(註四)

 1月末的另一次民意調查顯示,百分之四十二的人主張同中國永遠分離,百分之三十七的人擁護統一,百分之八的人則主張維持現狀,而百分之十三的人沒有表態。(註五)

 這些結果表明大多數臺灣人希望統一的時間越往後拖越好,甚至是永不統一,而大約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持相反意見;他們雖為少數,人數卻也相當可觀。也許「認同」會比經濟復蘇更重要而使陳總統連任,但是目前難有定論。甚至民進黨進行的民意調查也顯示明年三月陳總統將有一場惡戰。(註六)

統一與美國的厲害關係

 去年夏天,喬治頓大學教授唐耐心研究過美國領導人是否擔心統一的問題。(註七)她的結論是:美國的最大利益在於臺灣海峽的「和平」,只要兩岸的聯合是「和平」的,美國只得聽其自然,或者不應該有所作為。儘管唐教授主張順其自然,華盛頓的決策者卻應該考慮:美國重大的戰略利益是把臺灣置於中國控制之外。

 首先,不讓「亞洲島嶼」落入「亞洲大陸」之手。

 美國是舉世無雙的海軍大國,海上通途的安全對它的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臺灣扼美國西海岸、東亞和日本至中東的海上通途之要衝。到2002年8月15日為止的一年裏,259,086架次的民用飛機飛越臺灣防空識別區,而通過臺灣海峽和臺灣東部海路的商船有246,051艘之多。(註八)

 同一時期,飛越臺灣海峽的中國空軍飛機有1,379架次,幾乎是每天四架次。中國海軍艦隻駛經臺灣海峽達6,825次之多,另有5次駛經臺灣東部海面。(註九)

 以臺灣島為鏈結、沿亞洲大陸的美國盟國的偵察能力確保了美國太平洋海軍的安全。臺灣是「亞洲島嶼」的一環。沒有臺灣,太平洋就向中國巨大而又現代化的海面和潛水艦隻敞開了後門。臺灣先進的雷達站向美國的太平洋指揮部提供了有關中國軍事部署的預警。(註十)美國負責作戰計劃的海軍官員密切註視中國船隻在日本和臺灣海域的活動,據說他們「認為臺灣是『第一島嶼鏈』防禦的組成部分」。(註十一)

 第二,美國與臺灣之間有健全的情報交換關係,而如果出現了一個認同北京為宗主國的臺灣政權,這種關係就難以為繼了。

 儘管這種關係的細節是機密,但是臺灣媒體有零星報導,說是美國與臺灣的情報合作關係己有二十多年歷史。其中的一個專案是「設在臺北郊區陽明山的某重要信號情報設施,其合作夥伴為美國國家安全署」,對外名稱是「資訊處理中心」。(註十二)此外,2000年12月國防部的一份秘密報告建議,美國應該進一步瞭解海峽兩岸對軍事平衡的看法。2000年11月國防部有兩個代表團分別秘密訪問臺灣,其中的一個還到了金門。(註十三)

 第三,臺灣進口大宗的美國國防設備。美國的國防工業得益於與臺灣「一手付款,一手交貨」的關係。過去十年來,臺灣每年都是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最佳客戶,購買了大量的國防設備和技術服務。儘管2002年臺灣縮減了採購費用,它還是第二大顧主。(註十四)2001年4月,布希總統批准了總額為200多億美元的對台軍售,完成這筆交易肯定要耗時十年以上。

 中國對臺灣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使布希政府更有理由向臺灣提供科技層次越來越高的軍售。正因為如此,臺灣是支付美國國防研究與開發費用的重要夥伴。一切跡象都表明美國歡迎臺灣參與開發下一代的「聯合攻擊殲擊機」專案。(註十五)如果臺灣與大陸實現某種形勢的政治聯合,臺灣又將如何處置這些系統使用的敏感性極強的科學技術呢?

 第四,臺灣擁有先進科技的基礎設施,也擁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工業,而且能生產用於國防的重要電子元件。美國已經宣佈大部分上述產品為國防專用,而且明令禁止向中國出口。(註十六)

霸權的敵人

 華盛頓最不放心的是北京視它為主要的「傳統威脅」。中國官方的國際時事雜誌「瞭望」二月份刊登了一篇文章,它聲稱,「霸權主義依然存在,只是換了一副面孔;其新面孔是:美國以反恐怖鬥爭為契機來推行霸權戰略,它以反對恐怖主義為由來謀求霸權。當美國的政策和行動明顯具有為其霸權戰略服務的企圖時,更有必要與美國爭論乃至鬥爭。」(註十七)

 不管臺灣最終是否與中國聯合,中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重心甚至在遙遠的將來仍將是教條主義式地反對美國「霸權」。中國向南中國海的軍事擴張,又一再聲稱對方圓幾百萬英里的海底擁有主權,這就充分暴露了中國對該地區的長遠打算。

 中國對美國於九一一以後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心有疑慮,這又證明中國的戰略目標是盯住西方,防備外來者。在21世紀裏,中國似乎要成為與美國一爭高下的「大國競爭者」。

 有些人認為美國只應該關心「臺灣問題的和平解決」。但是,有些美國官員卻似乎在把臺灣推向中國。美國在台協會主任曾公開警告說,「如果臺灣繼續把大陸視為經濟威脅,就有自我孤立之虞,並自絕於未來的商機。」(註十八)這位主任還為兩岸沒有「三通」而感到惋惜。(註十九)臺灣的政治領導人認為與中國「三通」涉及臺灣的國家安全,而這位主任的這番話不啻是對他們的打擊。但是,他們又認為主任的話傳遞了華盛頓的資訊,表明它同情陳總統的反對者。(註二十)

 臺灣海峽保持風平浪靜也許符合美國的利益。但是,不顧臺灣民選領袖對國家安全或主權的考慮而把臺灣的政治家推向「三通」顯然不符合美國利益。更失當的是美國外交官居然偏袒爭議的一方。華盛頓的決策者應該考慮他們所傳遞的資訊對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更廣泛的戰略利益有何影響。也許最好的資訊是不傳遞任何資訊。

 註

 一)連戰曾經打算把「邦聯」納入2000年總統競選綱領,但被當時的總統李登輝勸阻。見孟榮華(音譯)「連戰的大陸政策不包括邦聯計劃」,臺北中央日報,2000年1月22日。
 http://www.cdn.com.tw/daily/2000/01/22/text/890122c2.htm

 二)「扁蓮再度合作?呂秀蓮說她將引退」,(未署名),臺北中國時報,2003年4月23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30501+132003042100583,00.html

 三)杉迪 黃「兩岸關係:去年的調查表明大多數臺灣人歡迎總統對中國的強硬談話,而對『三通』持謹慎態度」,臺北時報,2003年4月17日。
 http://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3/04/17/202383

 四)「百分之四十九反對中華民國」,(末署名),中國郵報,2003年3月17日。

 五)臺灣快訊,臺北時報網路版,2003年1月24日。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taiwan/archives/2003/01/24/192308

 六)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連、宋大大領先於陳、呂。見(未署名)「連、宋大大領先於陳、呂,百分之五十一比百分之二十六」,中國時報網路版,2003年4月19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1+112003041900012,00html

 另一項調查顯示雙方難分難解。見賀榮新(譯音)與肖敘萃(譯音)「總統選舉民調,藍綠都說自己會勝出」,中國時報網路版,2003年4月3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10502+112003040300051,00.html

 七)唐耐心「如果臺灣選擇統一,美國該操心嗎?」,華盛頓季刊,2002年夏季號。
 http://www.twq.com/02summer/tucker,pdf

 八)臺灣國防部對三邊會議成員的通報,2002年8月26日。

 九)同上。總數不包括漁船和臺灣國內航班。

 十)張立方(音譯)「預警雷達直透大陸縱深3000公里」,臺北中央日報,2000年4月19日。另見王炯華(音譯)「遠端雷達可察覺導彈」,臺北中央日報,2000年4月19日。同一天的中國時報發表未署名文章「PAVE PAWS預警雷達,美國反導彈警報的核心設備」。再請參閱魯照龍(音譯)"美國、臺灣軍售會議本周舉行",臺北中國時報,2000年6月7日。

 十一)魯照龍(音譯),「中國軍艦試探性滲透『中國第一島』」,中國時報網路版,2002年10月31日。

 十二)吳重道(音譯),「簡氏防務:美國--臺灣收集有關中國的電子情報」,臺北中國時報網路版,2001年1月29日。另見布萊恩 徐「臺灣--美國聯手偵察中國」,臺北時報,2001年1月30日。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2001/01/30/story/0000071597

 十三)吳重道(音譯),「五月二十日後臺--美軍事交流明顯升溫」,臺北中國時報,2000年12月20日。

 十四)1950年至2001年數據見:
 http://www.dsca.osd.mil/PressReleases/36-b/36b_index.htm與
 http://www.dsca.osd.mil/programs/Comptroller/2001_FACTS/default.htm

 十五)與美國官員的私下談話。另見索菲亞 吳,「租借AV8b殲擊機案從未起步:中華民國空軍」,臺灣中央社,2002年3月11日。

 十六)詳盡分析請見譚慎格「東亞與中國經濟一體化的戰略風險」,傳統基金會網路備忘錄第171號,2002年1月12日。
 http://www.heritage.org/Research/AsiaandthePacific/WM171.cfm

 十七)劉建飛(音譯)「把握反恐怖主義與反霸權主義的關係」,北京瞭望周刊,2003年2月24日第8期第54頁至56頁。http://202.84.17.24/0308.index.htm,外國廣播新聞社英譯,見FBIS-CHI-2003-0307。

 十八)美國在台協會主任包道格在美國商會每月午餐會上的講話「美國-臺灣經濟關係近況」,2002年9月18日,請查閱美國商會網站第PR-02-49號文件。

 十九)「美國在台協會關切與中國無『三通』」,(未署名),中國郵報,2002年9月24日。

 二十)包道格與國民黨籍臺北市長馬英九的談話,見張運平(音譯)「馬、包痛惜兩岸關係現狀」,臺北時報網路版,2002年12月13日。
 http://www.taipeitimes.com/News/front/archives/2002/12/13/186960.

 

(本文原刊於2003.05.06《中國簡報》,《中國簡報》是Jamestown Foundation基金會的出版物。該基金會是非營利基金會,和所國家政府或政黨沒有正式關係。該基金會和中國簡報都不接受任何政府或政府機構的資助或支援。)

(2003.05.28)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