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報18日的這篇調查報導,是相當不錯的深度報導,在親中派媒體一片瞎起鬨的「媒體肺炎」病態中,洵屬典範之作,因此,特予轉載。
舊官僚體系的消極不作為或刻意抵制,正是政黨輪替以來政治亂象的主因,這個體系是舊勢力集團進行內部破壞、阻擾台灣進行政治改革的主力,以連宋馬等復辟領袖為首遂行裡應外合的顛覆奸謀,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公敵,此一公敵不以革命手段予以根除,台灣的真正改革無望。
本報第四個呼籲所訴求的也是這個重要議題,非常期待台灣日報能夠以其豐沛的優秀的記者資源,做更多這類深入的調查報導。
台灣不是被SARS打敗,而是被官僚體系給擊垮!
根據調查,北市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SARS疫情後,行政院長游錫堃4月26日就下令緊急採購口罩等防護用品,並要求第一線醫護人員防護物資「寧過勿不及」,不料,衛生署官僚體系卻陽奉陰違,先後以「沒必要買這麼多」、「監院會調查」、「立委施壓」等理由延緩採購進程,甚至出現隔離衣缺乏採購標準的窘境,以致關鍵的18天過去了,疫情從北延燒至南,第一線醫護人員折損慘重,游揆此時才不得不陣前換將,重整衛生署。
閣揆跳腳官員坐視
自從和平醫院4月24日封院後,游揆已了解到醫護人員防護物資需求的急迫性,因此,在26日游揆就指示公共工程委員會與衛生署進行協調,緊急採購相關物資。官員指出,由於聽說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防護物資有重複使用的情況,深恐疫情延燒,當時游揆很急,交代工程會主委郭瑤琪要儘速採購。游揆指示,有關口罩、隔離衣與防護衣的採購只能多不能少,必須讓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使用不虞匱乏。
然而,當工程會聯繫衛生署負責採購的秘書處,請衛生署官員儘速調查各醫療院所防護物資的供應量時,衛生署報上來的供應量竟然只有幾千件,讓郭瑤琪瞠目結舌。游揆接到工程會此項回報時,更感震怒,認為「怎麼可能只缺幾千件,再度下達只能「寬估」不能「低估」的指令。
等到第二次回報,又評估說,每日供應二萬件就夠了。衛生署官員還大言不慚地說,一個月五十萬的量就已經「綽綽有餘」。讓工程會官員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游揆如此著急,衛生署竟然老神在在。
工程會只好自行透過管道拿到台大防護用具的採購資料,直接向游揆回報先採購每日供應一百萬份,但游揆對此仍不滿意,再度發飆,游揆表示,這怎麼夠?絕對不夠。於是,游揆逕行裁定先採購一千萬份的量。游揆強調,第一線醫護人員在前線打仗,後方的防護物資補給寧可多不可少,若是疫情控制下來,多出來的物資,也可以捐給中國協助抗SARS。
採購物資一波三折
在供應量估計方面,衛生署官員屢屢與游揆指令牴觸不打緊,防護物資進入採購階段,也是迭生波折。
游揆指示工程會負責協調衛生署、經濟部、工業局等相關單位召開跨部會會議,當時衛生署的說法還說防護用具供應量足夠,5月5日二度開會,衛生署主任秘書吳憲明遲到直至會議快結束才出現。據指出,當時郭瑤琪再向吳憲明詢問口罩、防護衣、隔離衣會不會缺貨時,當時衛生署的答覆是「根本不會缺貨」;郭瑤琪再問若請國內廠商生產可行性如何?吳憲明的回答是「人家廠商本來就有訂單,不是很需要請廠商生產,目前的量足夠應付」。一副不疾不徐的樣子。
但為求慎重,工程會請工業局協調調查物資的供應狀況與影響層面,5月5日當天晚上六點原班人馬再度開會,工業局提出N95口罩每日供應量六萬三千個,平面口罩每日十九萬五千個,此時,衛生署才沒有意見。
接著,進入採購分攤費用階段,衛生署從一開始不肯下單,到不肯出錢,甚至揚言口罩一只價錢不得低於29元(後來工業局議價一只僅25元)等各種理由,可說百般拖延、處處杯葛;尤有甚者,還以有立委關心口罩採購為由,暗示要小心;又自保的說,如果由衛生署出資採購,將來萬一遭監院調查彈劾,這個責任誰負?官僚心態流露無遺。
對於衛生主管機關面對SARS疫情延燒,卻只關心自己的官位保不保?會不會得罪立委?而不關心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防護工具夠不夠用,讓負責協調採購事宜的相關部會首長相當感慨:「還沒被SARS擊垮,就先被官僚心態給打敗了」。
後來下令改由工程會下單採購,但醫療防護用品涉及醫療專業認知,就在要下單採購時,才發現隔離衣沒有採購標準,衛生署官員沒辦法提供相關資訊也就罷了,還揚言說,「萬一穿了隔離衣出事,你們要負責」,讓臨危受命負責下單採購的工程會官員不知所措,只好請教前衛生署副署長黃富源與當時來台了解疫情的美國疾病管制局專家,等了解各種材質的優劣後,確定我國使用的材質比美國好,才敢下單採購。
無視疫情只管官位
從4月26日游揆下達採購令至5月14日行政院宣布防護物資供應無虞,18天過去了,試問衛生署的官僚體系究竟做了什麼?不但無視於閣揆的指令,還維持著過往「多做多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屢次企圖阻撓醫療人員防護用品的採購,讓行政部門的官員感到相當無奈,一名官員就說,整體物資的處理如果能夠提早一周準備,也許情況就不會那麼糟。
(2003.05.19)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