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媒體研究案」、「媒體產業調查計劃」而成為泛藍立委、親中媒體攻擊箭靶的新聞局長葉國興,日前又因為在立法院向媒體記者比出射擊的手勢,再度遭到國親兩黨立委的圍剿,質疑葉國興「精神狀態有問題」。
親中媒體以社論抨擊葉國興「笑罵由人」的心態,明顯不適任新聞局長;游揆則是不改支持葉國興的立場,他表示內閣閣員本來就有不同的專長和個性,有的謹慎保守,也有活潑調皮的人,這樣可以取得平衡,對於在野立委要求葉國興去職一事,游揆強調,葉國興沒有那裡做不對,不須負責;葉國興則說他絕對會做下去,「越挫越勇」,事實上他「一點挫折感也沒有」。
連日來的多起風波,葉國興敢於直率表達意見、拒絕被軟土深耕的作為,確實讓人印象深刻,尤其他以四兩撥千斤的俏皮言行,間接突顯了在野政客自曝其短的醜陋嘴臉,以及親中媒體對號入座的手腳慌亂,這樣的葉國興當然值得他的長官力挺到底。
身為政黨輪替之後的政務官,面對著泛藍立委、親中媒體在旁環伺的虎視眈眈,如果沒有一點起碼的抗壓度,肯定遭到在野立委趁虛而入的無情批鬥,宗才怡的黯然請辭經濟部長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事實上,正如游揆所言,「閣員本來就有不同的專長和個性」,政務官面對泛藍立委、少數媒體強勢挑釁的回應模式,除了忍氣吞聲、好言解釋的傳統格式之外,也有類似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的不假辭色反擊、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的不卑不亢回應,以及新聞局長葉國興不按牌理出牌的「老頑童」模式,雖然外界質疑葉國興近日的言行似有流於輕佻之嫌,但是,我們認為,只要在理字上站得住腳,有誰規定政務官面對泛藍立委、少數媒體不合理的政治批鬥,就一定得要表現得低聲下氣、溫良恭讓才行?
也正是因為葉國興顛覆了政務官言行的傳統格局,愈發使得泛藍立委、親中媒體為之氣急敗壞,對他展開的政治批鬥也就慌了手腳、自曝其短;誠如政大教授鄭自隆在媒體的投書指出,新聞局提出的「媒體廣告購買統包案」、「媒體研究案」以及「媒體產業調查計劃」,大原則都沒有錯,但被徹底抹黑、積非成是,變成人人皆曰可殺。
事實上,國親兩黨人士對於葉國興的譴責,異乎常情,毫無說服力可言,例如親民黨立委竟把葉國興形容為「伊拉克的新聞部長」,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甚至嘲諷新聞局「不該摸的地方不要摸」,類似比喻的荒誕不倫,完全暴露在野政客的醜陋嘴臉。
而少數親中媒體假借新聞自由之名,猛烈撻伐葉國興在搞「箝制新聞自由的復辟」,實際上卻是這些親中媒體自我虛擬的對號入座,甚至是慌了手腳的心虛反應,誰說「媒體研究案」就一定是專門衝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而來?事實上,某些平面媒體的發行公信力確實大有問題,不論是資金來源、以及報份數量上,都有作假灌水之嫌,當然禁不起民間專業調查機構的研究或評鑑。
包括扁政府決策者在內的朝野人士,都把新聞局提出「媒體廣告購買統包案」、「媒體研究案」以及「媒體產業調查計劃」的焦點給模糊或轉移,我們必須再次強調,雖然行政院已將三案喊停,但是葉國興不僅不應該、不必要為此下台負責,他的各級長官還應嘉勉並支持葉國興勇於任事的改革膽識。
惟對民進黨立委羅文嘉倡議、陳總統背書的「裁撤新聞局」之說,我們也認為在時機上似乎值得商榷,因為媒體改革三案的必要性尚待各界的充分討論,如今輿論焦點驟然轉移到「裁撤新聞局」之上,某種程度而言,這對泛藍立委、親中媒體來說,正中下懷,例如昨天的《中國時報》就以小社論推崇羅文嘉「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羅文嘉是政治家」。
我們也必須同時指出,泛藍立委之所以會把葉國興視為箭靶,急欲除之,在其背後隱藏著深層的謀略布局;長期以來,心思靈敏的葉國興是陳總統、游揆甚為倚重的幕僚,將在明年的總統大選扮演吃重的智囊角色,泛藍陣營自然苦思如何能把葉國興從陳總統的競選團隊拱走,這是他的各級長官不能不察、不能不防之處。
(2003.04.21)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