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報禁解除、開放無線電視台經營,台灣大眾傳媒生態丕變,唯一不變是國內媒體向以美國傳媒馬首是瞻。眾所皆知,美國大眾傳播的發展等於一部美國歷史,因為自從美國創立初期,就有一個犀利且敢直言的新聞力量譴責英國統治;並且在自許為社會極重要的監督制衡力量,這也是為什麼新聞媒體會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被稱為第四權。
立委陳文茜因為政論節目遭撤,而把矛頭直向總統府,認為這是政治力介入所為,而在陳文茜任職民進黨黨職同時竄升為媒體寵兒時,曾對其大加撻伐的國民黨也發言聲援,儼然是媒體自由捍衛者。
陳文茜以政治人物之姿跨足媒體已不是新聞,即使被傳播學界強烈抨擊,擔任國民黨台視董事代表的她仍然不為所動,既然能夠在媒體得利,自然也懂得利用媒體,所以,幾乎每次事件陳委員都可以巧妙的把問題轉向,扯出其他惡例,而向社會大眾作出錯誤教育,以要脅共同退出媒體的做法爭取認同,似乎跨足媒體沒有錯,即使有錯也是大家的事,她無須為此負責,而事情荒謬即在於此,陳文茜的作為顯然犯了推論謬誤。
統計學上有所謂的推論的謬誤,一個被稱為是假警報(Falsealarm),另一則是錯失(Miss),前者是型Ι錯誤,明明各變項間沒有關係卻作出有關係的決定,就像按錯了警報器,宣稱某個地方有火警,但實際上卻沒有發生火警。後者則是型Ⅱ的錯誤,即明明原有的假設是錯誤的,卻沒有將之拒絕,因為這個錯誤而錯失了一個發現真正存在關係的機會。
陳文茜事件絕非偶發,她移轉話題的能力相當高明。但很明顯,政治人物利用媒體操控的機會,而傳播個人觀點的政治價值觀與偏袒言論,讓閱聽大眾在媒體言論受公共檢驗屬於中立價值的前提下,被強迫接受個人觀點而不自覺,此不良結構現象是自由民主社會所不容許,應該被強烈批判。
當政治人物缺乏自我檢視能力與承擔錯誤的勇氣,反而遇事則以遭打壓抹黑泛政治化來面對,視公民、記者協會等站出來獨立、非政府性監督力量不見,對民主社會來說將是極大斲傷,因為對社會來說,沒有任何的制衡力量比一個自由獨立的媒體更重要。
筆者撰寫本文並非針對立院同仁陳文茜一人,而是要藉此事件再次呼籲不分黨派、性別,政治人物都應該退出媒體,還給民眾一個沒有政治立場的公共意見討論空間。
部分民進黨立委目前正積極推動廣電法增列「禁止選任公職人員參與廣電節目製作主持」的條文。而日前力挺陳文茜的國民黨以往曾是黨政軍操控媒體的幕後黑手,如今又是非不分以捍衛正義的錯誤姿態發聲,若國民黨有心為以往禁錮傳播發展贖罪,就應該全力支持本黨立法,讓閱聽大眾享有真正的是「事實真相」。(唐碧娥/民進黨立委)
(2003.04.11)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