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的意識流


/莊柏林


 首頁 政治修理站


 

 自黃榮村接任教育部長後,因緣際會,有交換台灣理念的機會,乃建議成立本土教育委員會(簡稱本會)。初決議成立「鄉土語言教學評鑑小組」與「中小學教科書本土教育內容評鑑小組」。本會的目的,當然要將中小學的教育,導進本土的意識流,這牽涉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 

 在中國國民黨歷半世紀的制式教育下,台灣的中小學生,始終受大中國主義教育,教育子弟如何成為中國人。其間李登輝前總統雖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暨一九九六年五月提出批評,指為「有孔無榫」,但他任命的教育部長吳京等,並未遵從他的指示,改弦更張,迄至他二○○○年五月二十日退任為止,中小學生依然受大中國歷史地理國文等教育。 

 即在政黨輪替,阿扁執政曾志朗掌教育部初期,亦無多大改變,而在黃榮村接任後,始邁出一大步,至少在中小學課本裡出現,台灣歷史地理文學別於中國的內容,雖然尚未區分到涇渭分明,將中國歷史地理文學排為外國或世界的位置,更未明顯到中國與台灣完全不同顏色的黑白境界,但在模糊混浠的霧茫裡,莫內畫裡的印象主義輪廓,已然成形,負琳渡橋、睡蓮、日本橋,在朦朧裡,可分辨出火車與橋,蓮與水,橋與樹的不同。 

 這些印象主義的畫作裡,近看,只是一團團粗重的顏色滾動,看不出那裡是火車、蓮,那裡是橋、水、樹,似與客觀景物不發生關聯,但這些粗線條的油料,從遠處一望,其描繪的輪廓躍然畫布上,層次分明,光暗有序,這是教育部近期的傑作。 

 為什麼還不能以寫實主義畫風區分兩岸為一邊一國,像美國自英國殖民地脫離獨立成為美利堅合眾國,完全區別英美文學、地理、歷史的不同,主要的,還是現實考量,台灣迄今仍在憲法上維持中華民國體制,這也牽涉兩岸間的政治底線問題,也就是顧慮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這也是台灣安全的關鍵。除此之外,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仍未擺脫一個中國的框架,在政治上阿扁政府還未能有所作為。 

 政治雖有底線,但教育文化則無底線,也就是學習愛爾蘭人的奮鬥史,在政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完全融入英國七百年的氛圍中,先在文學尋求突破,建立愛爾蘭文化,再回復原屬愛爾蘭消失的古老語言—蓋爾語。台灣的本土教育意識流,也應步履愛爾蘭的後塵,先建立台灣的文化、歷史、地理觀,並回復鶴佬、客、原住民語言,讓台灣中小學生沐浴在台灣意識流裡,成為真正的台灣國民。(莊柏林/本土教育委員會委員、國策顧問)

 

(2003.04.09)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