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宋硬配 恐將帶來不幸 「連宋配」真有恁般威力嗎?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陳其邁認為,連宋配是一樁權謀利益結合的政治婚姻,兩人貌合神離。陳其邁同時以南韓前總統金大中的案例指出,金大中為了勝選,不惜拉攏極右派且不同黨的金鍾泌搭檔參選,二人事前也慎重簽下合作協議與聲明,並談妥選後極力分配,最後,金鍾泌卻以辭去總理,為兩人政黨聯盟劃下句點,並帶來南韓政局動盪不安。 從南韓看台灣,陳其邁強調,國親政黨聯盟,或恐也將為台灣政局帶來隱憂。 相對於民進黨高層和重量級人士,普遍不是很看好國親合和「連宋配」,弔詭的是多項民調,包括中時、聯合兩報系和TVBS等電子媒體所進行的作業,都不約而同顯示「連宋配」大幅領先「扁呂配」,甚或民進黨內部一項非正式且不公開的民調也呈現「連宋配」支持度為四成七,「扁呂配」支持度為三成九,兩者差距約九個百分點。 據了解,本土派人士所以會對阿扁能否連任成功,感到憂心忡忡,除了相關民調數據顯示阿扁執政三年多以來,似乎只穩住基本盤,選票基礎並未因執政優勢而擴大外,2002年台北、高雄市長選戰的慘痛經驗,更是他們揮之不去的陰霾、夢魘。 綠營深知選情並不樂觀 綠營高層不看好「連宋配」,主要是認為國、親基層整合存在現實窒礙,馬英九才是泛綠最強的對手,連宋兩人已經過氣,而離2004年總統大選投票日尚有一年左右時間,泛藍選民的激情和熱情都不易持久,民調數據與實際得票存在極大落差,阿扁具執政優勢,操控發球權,民調落後應只是暫時現象,尤其相關民調同時顯示阿扁聲望已明顯回升,選情不悲觀。 再從選戰操作實務面觀察,「連宋配比馬英九好打」,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馬英九一貫不沾鍋,沒有明顯缺點、罩門,連宋兩人卻千瘡百孔,不怕找不到攻訐切入點;且馬英九人氣鼎盛、受年輕人歡迎,連宋兩人年紀老大,難以吸引年輕族群青睞,加以馬英九未到處樹敵結怨,相對的,連宋兩人卻有太多恩怨糾葛。 前述觀點,當然不能斥之為無的放矢或空穴來風,但似乎低估了泛藍基層自動自發的凝聚和整合力量,以2001年台北縣長選戰和2002年高雄市長選戰為例,泛藍整合成功、支持者歸隊,即使是具群眾魅力和傲人政績的蘇貞昌、謝長廷,拚連任都飽受威脅、陷入苦戰,最後雖然都以些微得票比率勝出,但其過程可謂是驚險萬分,當事人也備受煎熬、贏得艱辛。 泛藍整合成功、「連宋配」成形,對2004年總統大選衍生立即而明顯的衝擊,就是綠藍對決和兩黨政治態勢已呼之欲出,想獲勝的一方,必須吸納過半選票才可望脫穎而出,不能再心存僥倖,而2002年台北市、高雄市長選舉,更被視為是2004年可能出的兩種模型,依照當前選民結構和政治生態,阿扁拚連任,若非像高雄市長謝長廷般驚險過關,或恐有可能如李應元般以相當大差距落敗。 歷次選舉民調低估綠營 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馬英九以87萬3000餘票,壓倒性贏李應元38萬5000票,跌破不少專家眼鏡,馬英九得票率六成四一,一舉囊括泛藍所有選票,相對的,李應元得票率三成五八,只勉強保住綠營基本票。2000年總統大選,阿扁在台北市斬獲59萬票左右,政黨輪替的結果,為何讓李應元反而流失了10至20萬張中間選票,其中牽扯的微妙、複雜互動因素,的確相當耐人尋味! 民調數字與實際得票率有沒有落差?民進黨的真正支持度在民調中有否被低估?從李應元的得票率觀察,選戰過程李應元民調大致維持在二成上下,甚或還時有低於兩成的數字出爐,李應元在最後卻拿到近三成六的選票,兩相對照,不難窺見民進黨民調支持度確實被低估。但就馬英九得票六成四而言,選戰期間,馬英九支持度居高不下,且一直維持六成以上支持度,相關作業單位一度被懷疑有造假嫌疑,只是從馬英九得票率反向比對,民調的準確度著實也瑕不掩瑜。 再以2002年底高雄市長選舉結果為樣本分析,謝長廷斬獲五成餘選票,對照選戰過程他的民調支持度一度落後泛藍候選人黃俊英,謝長廷民調確實也被低估了,但黃俊英斬獲四成六八選票,也與民調支持度一度飆高到四成五左右不相上下,由此不難窺見特定單位所做的民調,某種程度代表了泛藍選民的動員能量,只是對於泛綠候選人的支持數據,明顯低估也是不必爭辯的事實。 表面不動 底下動得厲害 這一方面從台北市長選戰可以發現,相對於1998年阿扁與馬英九對決時斬獲68萬票,李應元的選票顯然流失了20萬票,這些原本支持民進黨的選民,雖然沒有轉向支持馬英九,但卻以不投票的具體動作來向阿扁示警。如果未來一年,扁政府不能振衰起敝,做出一些讓本土選民感動的政策或施政,確實兌現2000年總統大選阿扁競選政見,則類似的投不下票狀況,2004年或恐會歷史重演。 其次,高雄市是泛綠大本營,謝長廷拚連任的選戰卻打得恁般艱辛,差點陰溝裡翻船,謝長廷能夠驚險過關,一則是扁李同台,營造本土派大團結的政治氣候,引爆選民支持熱情,一則也是肇因於謝長廷主政四年,確實有讓人耳目一新的建設和政績端出來,如捷運動工、愛河和前鎮河整治有成、城市風貌大變革、文化水準提升等,阿扁屆時拿得出亮麗成績單嗎?選民或恐大多持保留態度。因而在「連宋配」民調開高,阿扁團隊中央執政反而成為包袱,民調呈現相對弱勢的狀況下,本土派豈能沒有強烈危機意識? 據了解,2月18日民進黨中常會,並未進一步討論「連宋配」問題,但此舉不意味阿扁總統和綠營高層沒有危機意識,民進黨祕書長張俊雄意在言外表示,明年總統大選是一對一的選舉,民進黨要拿百分之五十一以上的過半選票,但民進黨對「連宋配」沒有進一步評論,「講白一點,就是不隨人家的舞曲起舞」。 表面上故作鎮靜,不談連宋配和選戰部署,實質上扁政府團隊已進行府院黨大動員、卯勁上緊發條,依循「拚經濟、大改革」的軸線爭取民心,同時,從農曆春節後,阿扁還透過黨務系統安排展開全台行腳,深入泛藍佔優勢地區綁樁、固樁,行政系統更配合扮演後勤支援角色,以實際行動進行重點突破,為綠營營造總統勝選的有利契機。 差別待遇 外界頗有質疑 在國際景氣趨勢難以逆轉、戰爭陰霾揮之不去和中國磁吸效應持續發燒等因素干擾下,扁政府的「拚經濟」,要拿出漂亮績效確是超高難度的不可能任務,因而扁政府某種程度將重心擺置在「大改革」上,教育改革、司法改革、政治改革、媒體改革等大菜不時端上檯面,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但也因為理想與現實落差和操作手法不夠細膩、改革配套不夠完整等,而衍生諸多爭議與疑慮。 以媒體改革為例,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正當性不容置疑,但變相演變成逼退民視董事長蔡同榮,則牽扯複雜的執政黨內部資源分配問題,前總統李登輝、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國師李鴻禧和許多獨派人士所以會為蔡同榮打抱不平,明顯與此有關。 再以偵辦指標性司法案件為例,速審速結周伯倫案,固然是民進黨高道德標準下必須承受的原罪,但送行的群眾場面,既缺乏社會教育意義,也讓外界有時空錯亂的觀感。 高雄余家扯進新瑞都風暴中,也是扁團隊心中的極痛。余陳月瑛被起訴,總統府立刻准辭資政職,扁政府處理上不可謂不明快,但高雄縣前建設局長也被起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居心已呼之欲出,當時擔任高雄縣長的內政部長余政憲要如何進退?泛藍政客和親中媒體雖然對余政憲有所質疑,但他們也不會大剌剌加以逼退,反而對余政憲留在內政部樂觀其成,俟總統選戰增溫時,再拿出來當攻評的終極標靶。 從蔡同榮、周伯倫等人,一夕之間成為執政黨「高道德標準」的祭品、犧牲,相對的,「高道德標準」對高雄余家的殺傷力較小,內政部長余政憲也迄未有明確的表態動作,民進黨內部一些人士因而質疑,扁政府團隊似乎有一道牆隔開嫡系與非嫡系人士,嫡系人士即使被視為二軍,但因為比較接近阿扁,所以能夠擔任黨政要職,非嫡系人士則只能隔著嫡系人牆,遠遠向阿扁打招呼。有關人士指出,這種差別待遇,如果不能適時加以調整、消弭,或恐扁團隊的凝聚力和整體作戰能量都會受到侵蝕。 後勁可期不必看衰阿扁 惟樂觀人士則指出,阿扁雖已取得大位,但他虛懷若谷、傾聽人民聲音的質樸本性並未有任何變化,且民進黨一貫有實力和能力,化危機為轉機。台北市長選舉李應元的挫敗,有外在的媒體、族群等諸多效應激盪,也有李應元個人性格和經歷上的盲點,而阿扁面對更大壓力時,他的爆發力也愈強勁,預料不久的將來,阿扁一定會有安內攘外的大動作,本土派人士實沒必要「看衰」阿扁! 政治觀察家分析,2004年總統大選,泛藍雖然透過三、四年來的非理性杯葛,形塑虛耗、空轉的特殊現象,藉以建構二次政黨輪替的正當性,但這一關鍵性戰役,不僅是意識形態之戰,更是價值觀之戰,也是本土政權能否深化、延續的轉捩點。 2000年時,阿扁因緣際會藉連、宋分裂而勝選,為本土政權和政黨輪替新價值觀的建構,爭取到發芽、茁長的寬廣空間,如今面對舊勢力焦結和連、宋聯手的反撲,選戰檢驗的不只是中間選民的流動,而是新的執政價值是否打好地基。阿扁團隊對此如果沒有深刻的認知,汲汲營營於個人權位、利害,而讓本土政權中斷,他們必然成為歷史罪人!(2003.02.20《新台灣》) (http://www.southnews.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