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腔」的閩南語不標準?這個說法傷了游揆的心


台日社論


媒體修理站

 首頁 政治修理站

 教育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鄉土語言」教學列為國小必修課程,已有兩年,在此之前的民進黨縣市長推動母語教學更是行之多年,惟至目前為止,母語教學似乎還未上軌道,除了教材的爭議、師資的不足,以及採用何種拚音教學等等問題,都還未徹底解決;根據某家媒體昨以頭版的顯著標題報載,台北市傳出某所小學的老師糾正學生的閩南語「宜蘭腔」發音不正確,而罰站一節課的情事,如果該項報導屬實,北市教育局督學應該進行了解,檢討這名老師適任與否,如果因為老師的教學不當,而讓學童對母語的學習產生壓力、喪失興趣,無疑是與推動母語教學唱反調,甚至會讓也說「宜蘭腔」閩南語的閣揆游錫堃很傷心,然而這家媒體竟在頭版的顯著版面「披露」單一個案,箇中動機亦有可議之處。 

 其實,教育部並沒有規定鄉土語言教學的標準化教材,教育部長黃榮村也表示,鄉土語言課程的設計是朝多元發展,教育部目前沒有審查教材,教授鄉土語言的老師也不應該給學生考試或打等第,否則不同地區的語言都會被要求用同一種標準來學習或衡量,就喪失快樂學習的目的。誠如黃榮村所言,鄉土語言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鄉土語言,在校外時能用鄉土語言和更多人溝通,如果過於強調考試、打等第,可能會得到反效果,不利多元語言的發展。 

 母語教學是鄉土教育的重要一環,而鄉土教育的目的,則是為增進下一代對鄉土文化的認識,提昇欣賞鄉土文學作品的能力,體認鄉土文化精髓,並且培養尊重多元文化的態度,促進社會和諧,激發學生愛家、愛鄉、愛國的情操;對於台灣特殊政治環境背景,更具有增進各族群相互尊重,凝聚台灣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台灣有閩南、客家、原住民以及外省等多種族群,而各族群也因生活地域的不同而在語言上有腔調、習慣等程度不同的差異,因此鄉土語言教學本來就不應有所謂的統一化標準版本。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為了遂行政治上的統治目的,以北京話壓制鄉土語言的發展,以所謂的「方言」貶抑族群母語,甚至在教育上限制使用母語,讓這一代普遍留存「講一句方言,罰一塊錢」的慘痛記憶。好不容易在前總統李登輝的時代開始推動本土化教育,並在政黨輪替之後,鄉土教育成為九年一貫課程的一部分,鄉土語言教學也成為國小必修的課程,可是在執行教學時不應因為錯誤教學心態及教學方便的便宜行事,以標準化、規格化的僵硬教學方法而造成對多元文化的壓抑,違背鄉土教學的精神及本意。 

 推動鄉土教育,最重要的關鍵就在師資,除了短期因應鄉土語言教學需求辦理支援教學人員甄試,更要加強師資的培訓,鼓勵開辦台灣文學的語文系所,建立鄉土語言師資養成管道,才能提昇鄉土語言教育的品質,並進而讓本土語言、文學的研究與創作,蓬勃自由發展。當然,教師的在職進修教育也相當重要,因為發音差異而被罰站的報導,就是老師教學不當所致,教育單位應該檢討如淘汰不適任教師的制度,避免個別教師錯誤教學,影響原本立意良善的教育政策。 

 鄉土語言教學成為國小必修科目的時間未久,容或在教材、師資等方面有未臻完善之處,親中媒體不該把個別教師的不當教學方法擴大報導,渲染說是「學生噩夢」,企圖讓社會大眾產生對鄉土語言教學的排斥,或誤認鄉土語言教學也和舊國民黨北京話教育一樣的排他、霸道,媒體的渲染之無疑是對鄉土語言教學的惡意戕害與扼殺;社會大眾及媒體允應鞭策教育單位,加強鄉土語言教學在師資、教材及制度上的配套改善,讓下一代能夠有快樂學習母語、認識鄉土文化的學習環境,才有助鄉土語言教學的生根發芽。
(2003.02.19)

 (http://www.southnews.com.tw)

最近更新目錄

[http://www.southnews.com.tw/sos/net_01.htm]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