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英雄」看得太簡單


/柯玉雪


台、中問題《經社篇》

 首頁 政治修理站

 電影「英雄」說的是有關四個刺客刺殺秦始皇的故事,在欣賞世界級的頂尖導演張藝謀所營造出來的大場面,用色夠「猛」且震懾人心的視覺效果,擅用哲學「正反、正反…」辯證式的劇情發展,顛覆歷史、強烈而吸引人的情節,用寫意的方式表現中國哲學境界於戲劇之中,在在讓欣賞者享受到上乘電影藝術的優美。 

 但是,台灣人在看這齣電影時,最好提高敏銳度,千萬不要被這優美劇情與好山好水、好顏色、好鏡頭所迷惑了。否則,也許不知不覺中被「統戰」了。 

 從中國近代史可知中國非常看重且擅用戲劇作家,甚至以左翼作家的作品,幫助他們製造輿論、收買人心,讓他們更加容易得到政權。例如,當年中國利用「白毛女」,這齣戲寫一個弱女子被地主迫害的故事,幫助他們醜化當時地主的形象。早年國民政府是如何失去政權的?除了各種因素,其實可說,是輸在不夠看重這些「作家」,也就是忽略文藝的威力。 

 大約二十幾年前,中國還製作「秦始皇」的戲劇,戲中不提秦王的殘暴,卻大大的美化他一統江山的「政績」。當時台灣的中國電視公司,為了對抗中國的這齣戲,由魯稚子製作了一齣連續劇「一代暴君」,特別描寫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消滅知識份子以求穩固政權的不仁行為。 

 「英雄」這齣戲,表面上是講四個俠客刺秦王的故事,海報上還故意不把秦王的劇照放進去。其實,看完這戲,再笨的人都知道,整部戲在說的英雄是誰,不是那四個豪氣干雲的刺客,而是那個威鎮八方、一統天下的秦王。 

 戲中為秦王美化真是到了極點,除了在片頭、片尾的字幕歌功頌德一番,說秦王造萬里長城「護國護民」之類的。戲裡甚至設計一個情節,就是李連杰飾演的刺客「無名」,雖一直想刺秦王,因為受另一位為顧全「天下」,而打消刺秦的刺客「殘劍」的影響,意志力受動搖,使得他雖已經在距離秦王十步之近的距離,當秦王問他,你「並未攜劍,如何行刺」時,「無名」答:「奪劍」。這時秦王沒有等「無名」奪劍,說了一句「有殘劍為知己,死已無憾」之後,自動把身上的配劍擲給「無名」,最後「無名」拔劍刺秦時是用劍的反面,其實等於沒刺。 

 這場戲畫面拍得很美,但是劇情編得很造作,過分誇張到矯情的地步,依常理,秦始皇不可能把自身的配劍丟給一個刺客,觀眾也是從這場戲看出編導描寫的英雄,其實是秦王,不是海報上那四個刺客。 

 這部戲中刺客之一「殘劍」後來為何不想刺秦,因為他想到天下蒼生,他認為只有秦王可以安定天下,如果刺秦,天下會有更多人受苦,所以,即使是秦、趙間的仇恨,在這「天下」的大局之下,都已經不重要,也不算是仇恨了。 

 這齣戲企圖用「天下」這頂大帽子,來叩觀眾,稍有政治敏感度的人可以想見,究竟這戲要傳達的是甚麼?難道不是大中國、大一統的思想嗎?這戲似乎用隱喻的方式在告訴台灣人,台灣跟中國的仇恨算甚麼?在「天下」的利益之下,台灣應該臣服在中國的領導,以免有更多人受苦。 

 其實,張藝謀這個邏輯是講不通的,從歷史的事實可知,秦始皇和隋煬帝因為都是暴君,雖然他們的某些建樹有不可否認的功勞,但是因為暴虐不仁,國祚都很短。 

 台灣人都知道,真的是大一統天下才會少一點痛苦嗎?在世界地球村的時代,小國家更自由,更有競爭力。 

 從戲劇專業角度看,這部戲拍得很成功。這齣戲由福斯公司出品,顯示中國很會利用外資,以電影藝術行其對外宣傳之目的。 

 不同的人看同一部電影,往往會有不同的詮釋,戲裡有一句對話很有趣,秦王叫刺客「無名」不要把他想得太簡單了,「無名」也叫秦王不要把刺客「殘劍」想得太簡單了。其實,我們看「英雄」時,更不要把這齣戲看得太簡單了,如果能用敏銳的心做政治目的觀察,「英雄」的確透露出上述的弦外之音。不然,您以為這齣戲在說什麼?(柯玉雪╱編劇協會秘書長)(2003.01.21)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