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張藝謀耗資台幣十億元打造的武俠電影「英雄」,昨天在第六十屆金球獎鎩羽而歸,未能贏得最佳外語片獎項。依過去媒體對華人電影海外參展「報喜不報憂」,或說得獎大作、落敗小作的慣例,「英雄」此番在金球獎「摃龜」,媒體依例原該輕輕帶過,惟見諸昨天兩家晚報,紛在頭版等重要版面大幅報導,惋惜之情充斥在字裡行間,落難「英雄」獲此高規格待遇,和前兩天中國籍籃球員姚明與NBA第一中鋒歐尼爾對決,親中媒體新聞處理如出一轍,在在以大中國的觀點看事情,讓台灣讀者盡接收被過度「加工」、或「扭曲」的報導,「中國一定強」的文化霸權至今影響台灣,無怪乎台灣認同的觀念建立不易。
就電影論電影,「英雄」的某些成就,確有值得台灣電影工業學習仿效之處。比如,宣傳手法一波又一波的造勢,讓「英雄」在台灣上映兩天半,就有六千萬台幣的傑出票房,即便是好萊塢大片也沒有這般亮麗的成績;又如,片中武打場面、特效、攝影等華麗的視覺效果,亦確有可觀之處,堆砌這些成績,中國解放軍、北京藝術學院學生等「官方」協助幫忙不小,加上十億元的大製作,都是成就「英雄」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這些「元素」正是台灣影片最弱的領域。
然而,「英雄」全片的藝術成就,果真如親中媒體之前大肆宣揚的「天下無敵」?根據行家的觀察,和去年勇奪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臥虎藏龍」相比,張藝謀的導演功力顯然不及李安,即便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亦直言張藝謀遠和打敗他的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相比,級數仍有段差距,網站上的網友甚至批判「英雄」諸多抄襲之處,再加上片中刺客最後以秦始皇能統一天下,解救絕大多數民眾免受戰爭蹂躪之苦,所以放棄行刺之情節,被質疑有為中共集權統治合理化之嫌,現實中又有破天荒在人民大會堂首映的實況,俱見「英雄」的藝術、人文表現備受爭議,惟相關的批評之前未見親中媒體有任何披露,反而一面倒稱頌「英雄」,形塑過高的期待,相對北京民調有四O%對「英雄」表示失望的數字,親中媒體一路吹捧的「動機」,顯得可議。
不過話說回來,「英雄」即便爭議不小,其起碼打進包括電影王國美國在內的市場,金球獎入圍雖未得獎,也等同是一種肯定,台灣電影過去靠著侯孝賢等新電影導演土法煉鋼,雖在法國坎城、威尼斯和德國柏林影展中勇奪大獎,但一直無緣打入美國奧斯卡、金球獎等商業電影主流市場,以至於台灣電影進軍國際無以為繼,最後甚至在國內都無法生存,國片在沒有市場的支撐下日漸蕭條,媒體關心程度不比「英雄」規格是其因之一,政府和政治人物對國片的不聞不問,何嘗沒有責任?由於台灣電影氣若游絲,影視娛樂工業走下坡,民眾自尋宣洩的出口,演變成今日哈日、哈韓、哈中風潮,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藝術在那裡?或許,是我們探討親中媒體「英雄熱」病態的同時,應積極正視的另一道危機所在。
電影、戲劇、音樂…等無國界的文化藝術,對一個國家人民的重要性在此毋庸贅述,台灣過去受盡中國文化霸權的洗腦,本土文化備受冷落以致無以為繼,政黨輪替後,如何重建台灣本土文化、強化認同,透過電影、戲劇等寓教於樂,讓人和土地、文化結合成一體,進一步甚至可以向國際「輸出」,比如美國好萊塢影視工業席捲全球,台灣近年哈日、韓劇的結果,讓民眾對日、韓人文歷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以台灣在廣告業界的表現,影視相關的人才和技術絕對不是問題,說明只要有市場就會有發展,目前重點是在「環境」的打造上,這一點政府責無旁貨,包括把相關事業視作重要產業予以獎勵輔助,集合民間專家研擬一套可長可久的政策,並適度投資或引進外資,促使台灣影視工業立足本土,邁向國際化、全球化。畢竟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正港的「台灣英雄」。(2003.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