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政治修理站11

【政治修理站】

從美國看台灣2002年選舉結果


莊秋雄


 

 已經有不少文章對12月初7北高市長及市議員的選舉結果,泛綠軍、特別是台北市沒進反退的現像提出深度的分析及評論,就我念到的分析大概有下列的五個重點:

 一、民進黨黨內的選戰諸操盤者各自心懷鬼胎,不夠努力,也不夠合作,影響北市選戰的成績。

 二、因為2001年的選舉結果、泛綠軍大有成長,這次的後退是一種很自然的「鐘擺效應」。

 三、把兩年半來的經濟衰退與阿扁的施政績效連結在一起,而對民進黨的執政及改革失卻信心。

最近更新目錄


 四、台北市本來就是外來政權的大本營,加上四年來被馬英九刻意將本土文化壓制及轉換的結果,台北市更加成為政論家金恆煒所說的:「是為馬英九打造的城市。」

 五、新政府的台灣化改革須透過舊國民黨勢力的技術官僚來實施,而媒體大部分操控在統派手裡,並與對岸唱合,使台灣化受到扭曲。又台灣化的教育步伐太緩慢,曾受中國化教育的意識仍在主導政局,本土勢力未增反減。「國家認同」的訴求因此無法打動中間選民的心、進而影響他(她)們的選票。

 以上分析的五點大體上是本土派人士十分認同的地方。在此,我想較詳細的介紹描寫第四點的一篇文章,是由呂音所寫的「馬英九致勝的軟體工程」的分析,我是從自由時報12月9日的網路版念到該文的。大意在說明馬英九實在聰明(也實在狡猾),四年來能延續前任陳水扁市長的文化性軟體設施,卻給予微妙的質變及工程改造,用來把台北市轉換成「為馬英九打造的城市」。例如在陳水扁市長任內為本土化而創立的台北市文化局、二二八紀念館,以及社區大學等「軟體」設施,經馬市長接收後,將之轉換、甚至「發揚光大」,而後使之成為壓制本土文化的新「軟體」。為了幫助沒念過呂音原文的讀者瞭解他的分析邏輯,下面的文章多處再抄呂音的文章以響讀者。

 陳水扁市長任內創立,而馬市長接管的文化局,四年來最重要的重點工作在「扶持、審核」,也就是「決定」贊助或發包活動給他們喜歡的民間團體。這四年來,台北市文化局成功的將陳水扁市長任內好不容易才冒出芽茁壯的在地文化消弭於無形,轉而扶持特定意識形態的文化或其他無關痛癢的活動。

 「公辦民營」的二二八紀念館也予以微妙的變化,使其成為幫助統治者繼續統治的「表面民主」工具。經營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的財團法人台灣和平基金會硬是被馬英九剷除了經營權,改由龍應台主導。於二二八紀念日舉辦「慶祝」活動,把二二八的首謀陳儀以「白色恐怖受害者」的身份陳列於「二二八」紀念館,這不只違背歷史事實、更是侮辱了「二二八」犧牲的烈士。

 台北市的社區大學的經營也都是「公辦民營」,如今已擴張到六間(尤其是設在萬華、大同、中山、士林等民進黨傳統票倉區),準備下年度再擴張一倍,達到十二間(一行政區一間)的社區大學,這些民眾熱烈響應的社區大學,承辦的民間團體都是與馬市府「施政理念」契合無間的單位。這些軟體的政治威力可發揮於無形,不容易覺察。

 投票人口已進入七年級的網路世代,他們成長於解嚴時代,雖不受反共八股的洗禮,但也普遍對台灣的辛酸歷史與民主抗爭過程所知無多(呂英就遇過聲稱「沒聽過」民主前輩林義雄的七年級的網路世代),他(她)們深受消費文化的影響,於是新生代台北市民心理結構丕變,不但李前總統與陳水扁總統的本土訴求無法感應,就是專擅權謀的宋楚瑜的手段也顯得有些過時了。

 四年前,陳水扁是第一位成立競選網站用來影響網路世代的政治人,四年後的今天,全球資訊網(WWW)已經多如牛毛,大概很少年輕人有興趣去一探候選人競選網站的究竟。不過馬英九很聰明,懂得在入口網站、社群網站用親切的隱藏性廣告爭取青少年認同。

 箝制文化與教育是最厲害、也是效果最穩固的統治手段。馬英九是國民黨黨國教育精心培養下的政治模範生,從他在台北市的施政可以知道,他完全明瞭文化與教育在延續政治權力上的重要。然在民主的時代、科技的時代,聰明的馬英九也知道黨國不分時代那一套「箝制」手段須改弦易轍。當站台的陸委會主委蔡英文說出「李應元當市長,台北市會很幸福」時,她沒看到票投馬英九的民眾臉上的「另一種」幸福感。

 奧國心理學家佛洛姆(E. Fromm)曾在其著作「自我的追尋」裡提到市場指向的人格。在「市場」裡,一件事物的「價值」不在其本身,而在於其能否交換,能交換多少。

 相較於八年前,阿扁的「木瓜乾與大冰箱」文宣的動人,這一次李應元貧苦農家子弟力爭上游的奮鬥換來的只是台北市民的一片冷漠,也許台北市人漸漸不耐貧窮的奮鬥,因為用優渥的環境與得天獨厚的魅力換來的權力才是大家心生嚮往的新價值吧?

 由此次選舉結果,也許可以說,這四年來,馬市府將台北市民的心理結構成功地予以強化或微妙地將之改變。其精緻度,舉例而言,馬市府不但成功地將二二八事件定義為族群衝突事件,也將任何批評化約為「族群衝突」,選前一天全版的廣告,用童真的字體寫出「不要再讓族群問題影響我們的下一代」等語,令人印象深刻,也讓市民潛意識下接受了。

 台灣的政治發展常常很難預測,有人說「一日三市」,但不管馬英九是半途去選總統或繼續打造台北,以他善於偽裝的本性及精於表演的特技,今後馬英九將變成比宋楚瑜更加難以覺察且更加危險的統派領袖,台北市也將成為外來政權更堅固的堡壘。

 但無論如何,他已經是一位擁有87萬選票的台北市長,咱若要擁抱民主,今後也只好以「堅持的少數」繼續鞭策他一途而已。選戰激烈期間,阿扁曾多次怪他傲慢避不見面,選後終於有馬英九將要求見阿扁來做施政報告的報導,這些應是令人鼓勵的發展,咱應多加鼓勵。

 我們本來就必須歡迎統派人士走向本土化的,李登輝不也曾對馬英九有過期待?咱「台派」的運動者應該好好的面對這些問題,思考今後將如何面對這些統派政客,如何加強「台派」人士的團結及合作,如何加速本土意識及理念的宣傳和普及。說來其實也沒有什麼「撇步」,繼續更努力走台灣本土化運動的路而已。(12/10/2002完稿於美國)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2.12.11)  

TOP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