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國族專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世人為何必須拒絶中國「正統歷史」


/黃文雄(日本)

推到Plurk  Facebook分享


 

 臺灣出身的人都知道:小、中、高校的「歷史」科目期考,大都以學校教授的中國「正統」主義的問答來得分;思想、思考大都被掌控在中華式的思考之下,比如自三皇五帝、三代到秦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等等,都在「正統王朝」歷史認同意識詛咒之下。清代雍正帝又加上「道統」;蔣介石也追加「法統」,都是「正統」的延長。人民共和國以後的『唯物史觀』也脫離不了「正統主義」的詛咒。

 記得幾年前在臺北一次台派的集會上,小説家李喬大力讚賞鄭欽仁教授《臺灣國家論》一書的主張,建議應將該書作為學校教育的『教科書』,譲我想起了『査某子想要替娘奶斷臍」的小故事。當該書尚未上梓前,有位臨時的編輯雇員要求鄭欽仁教授必須重寫,因為文章和內容不及格,態度非常狂傲。後來聴了鄭欽仁教授告拆我此事以後,才知道臨時雇員死讀『正統主義』的黨國教科書,食古不化又中毒太深,史觀和史實與鄭教授又有不同,他完全不知道鄭教授不但是研究北魏史的泰斗,又是日本東大的文學博士,歷史知識那會比尚未出道的雇員差。

 同樣的小故事舉不勝舉。在學校教育上,中國人雖然喜歡自稱「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四捨五入),可是,「歷史」一詞根本是「和製漢字」,中國的漢字中有「史」、有「歷」、也有「曆」,卻沒有近代概念的「歷史」一詞;連人民共和國的憲法,70%以上用詞都是來自「和製漢語」,中國稱之為「新語」或「新辭」。當然「國家」和「民族」也是「新語」。中國自古只有「華夷」等類似民族的概念,和類似階級的孔子「君子和小人」的概念。

 中國史到了漢末,天下崩潰。事實上,華夏、漢人的歷史已終結。「五胡亂華」以後,大約近2000年是夷狄成為歷史主角的東亞史。「正統」史觀是以胡説八道、荒唐無稽的「正統主義」史觀來自圓其説的所謂「中國史」而已。

 唐代劉知幾的「史通」和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對正統的看法就完全不同。為什麼自夏商周三代以來數千年的中國史已終結?這是以自然生態來看歷史的史觀,和自圓其説的「正統王朝」的阿Q史觀不同。

 漢代人口大都集中在關中和黃河兩岸,由於人口過密,自然和社會環境産生了連鎖性的惡化,山河崩潰、天災人禍不斷。為什麼漢代文景之治、黃老之術可行,到了武帝時代非「獨尊儒家」不行?最大的理由是:已經沒有自然可以回歸了,中華的大地走向過剰開發的死路一條。

 按司馬遼太郎對中國史的看法,認為漢武帝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最高峯,但由於鍊鐵而森林消失了,以後就缺少了物質文明,中華文明的代表只剩詩詞和書畫。

 中華大地的森林消失由來已久。古代中國史只有伐林,沒有植林的記錄。早在孟子時代,齊都臨淄已牛山禿禿。我的看法和司馬有點不同的是,宋代以來大量使用鐵鍋而將地上能源食盡了,促使中華大地天災人禍接踵而來。

 中華的歷史到了漢代已終結。五胡亂華以後,隋、唐是最後貴族社會,天下是東亞各族的聯合政權,皇帝是貴族的代表之一。以鮮卑(土耳其人)為主角,被五胡亂華趕出中原的中華難民,雖然大喊中華復興,成立宋、明,可是,不久也被蒙古人和滿洲人打垮,成為「家奴」。

 到了習近平時代,雖然大喊絕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夢,也只是迥光返照。中華世界繼續以古代原人的「天無二日、地無二王」、「天下莫非王土」,甚至以「正統」、「道統」、「法統」、或者「天命」之説來談歷史,簡直是時代錯誤,既不科學、也遠離時代精神。

 近代台灣萬惡的根源大都來自中華「統」的史觀、史説。因此,臺灣的教育改革必須先從滅「統」的教育下手。(本文原刊於日本《台生報》第616號)

 

 


那幾年,周美青為什麼頻繁出國?
https://youtu.be/ncI4tI-0cpY

2017.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