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與國族專題政治修理站首頁

特赦阿扁前總統應有深度的思考


/金人彥

 分享 Windows LiveGoogle pluk


 

 

 近日來,民進黨與各方親扁人士動作頻頻,前腳剛喊話馬總統在卸任前特赦阿扁前總統,展現藍綠大和解的政治高度;後腳便呼籲蔡總統在520就任後,即著手執行馬總統不大可能接受的特赦阿扁提案。

 為此個人特別撰文呼籲:即將上任的蔡總統與新政府應審慎應對,在這件事情上踩踩剎車。

 理由是:針對救助阿扁前總統的事務,應先試著思考「特赦」以外的可行方案;若否,至少也應在實質「特赦」阿扁以前,對全台民眾有更多的說明,說服全台民眾:阿扁前總統確實未曾涉貪,一干扁案確實都是馬政府對阿扁前總統加諸的司法迫害。

 質而言之,若跳脫藍、綠兩造陣營對立的政治框架來看,在當前積極為「特赦」阿扁事宜奔走、喉舌的人們口中所謂:「特赦阿扁,便能象徵藍綠大和解」的說詞,很遺憾地,只對積極救扁的人士們具有催眠的功效。

 因為在阿扁牽涉的多項官司中,確有遭受有罪定讞者,是以任何人其實都無法斬釘截鐵、義正嚴詞地說服全台民眾(即使有人願意如此做、也敢於如此做,但抱歉,那也只是其人一廂情願地自以為是。敢於說服,不代表說服得了人):扁家確實沒有貪汙、阿扁確實是遭受司法迫害、扁案單純只是政治案件。

 這不只對自始至終皆對阿扁難有好感的藍營選民是如此,對台灣社會確實存在的百萬以上中間選民而言,更是如此;並且恐怕──即便是始終支持綠營的群眾,也未必多數都相信阿扁的清白。就算是經已查無實據簽結的「海角七億」案,扁家在2008年卸任後為何需將如此鉅款匯往海外?至今也仍是懸在許多民眾心頭的疑惑。

 在此種狀況之下,特赦阿扁不只不是象徵藍綠大和解的美事,還反而是進一步挑釁深藍群眾,進一步撕裂藍、綠的蠢事,除了重新喚起藍營群眾的仇扁心理,並將之投射在蔡總統與新政府身上以外,沒有其他效果。

 因為看在藍營選民眼裡,此舉不過是坐實藍營在選前所指摘於蔡總統的:支持蔡英文,就是支持特赦阿扁;選擇民進黨,就是選擇支持貪腐。

 只因為:阿扁的確身負若干有罪定讞的案件;而對殷殷企盼蔡總統與新政府大刀闊斧開創台灣政治新局的中間選民而言,新政府在未能確證阿扁從未貪瀆的情況下,便急急忙忙特赦阿扁,將特赦阿扁列為政黨輪替後的要務,也難免「一人得道,雞犬(即便其身在地獄)升天」之譏。

 蔡總統須自覺,特赦阿扁,從來就不在蔡陣營與民進黨的選舉政見中,蔡總統之所以獲致全台壓倒性的選票支持而締造第三次政黨輪替,絕不是因為主張:特赦阿扁。

 蔡總統與新政府應汲汲營營、戮力為之的,是履行自己的選舉政見,為全台2300萬不分藍、綠之群眾的未來願景拚博,而不是不計毀譽、不問司法是非,以近乎開外掛、開大絕的「特赦」手段,滿足台灣內部一小撮確信阿扁無罪的人們的救扁悲願。

 須知對台灣法治與民主的整體發展而言,在未能確證與說服多數民眾阿扁的確未曾貪腐、的確承受冤罪的當下便貿然赦扁,不只挽救不了阿扁前總統的信譽,更徒然增加全台民眾對台灣司法的不信任,坐任「司法在政治面前會轉彎」的惡劣印象根植在全台民眾的心裡。

 過去國民黨執政予人此種印象,如今民進黨重新執政,又要通過貿然特赦阿扁,步國民黨的後塵嗎?蔡總統與新政府應切記:重建司法公信,確認司法超然獨立於政黨與政治力量之外,也應是民主台灣日後的政治改造工程之一,是蔡總統與新政府也應毅然扛起的肩頭之重。

 基於上述思考,個人認為,各方親扁人士在救扁事務上,應有不同的思維。這思維是:不只思考挽救阿扁前總統的人身自由,還要一併挽救阿扁前總統的個人名譽;不只要一併挽救阿扁前總統的個人自由與名譽,還要通過救扁事務的推動,樹立民主台灣平反政治冤罪的事務操作範本。

 因此,與其促請蔡總統「特赦」阿扁前總統,不如先試著促成爭議性「扁案」的重啟偵調與判決,針對當前阿扁前總統已被判決有罪定讞的龍潭案、陳敏薰案....等諸官司,嘗試召開特別法庭(若在台灣當前的司法體制下,未有相關法源,便應著手立法,為日後推動相關事務創造法源),透過公允的蒐證、辯詰與判決程序,由司法還阿扁前總統以清白。

 我們應拋開「政治冤案」只有「政治手段」能解決的消極思考,積極開創即便「政治冤案」也能通過「司法制度」、「司法公信」予以平反、補救的台灣法治新紀元。

 個人始終認為:有關阿扁前總統人身自由的挽救,只有在通過司法公信一併還原其清白名譽的前提下,才能了無缺憾。這不只是對阿扁前總統個人為如此,對曾經深信且支持,甚至是到如今仍深信也支持阿扁前總統的群眾而言,意義更是重大。

 阿扁前總統之接受特赦,看在多數民眾眼裡,實則即是承認自己有罪,並乞請赦罪、接受赦罪。是以吾人誠願,對曾經信誓旦旦到「是為台灣背負十字架」的阿扁前總統而言,其所最終迎來的、來自台灣各界的真正救渡,不只是沒有了名譽的人身自由這般廉價、這般卑微。(金人彥/大學講師)


2016.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