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連結碼
<embed src="http://blip.tv/play/hpxQgrblDwA"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00" height="238"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 |
與過去其他執政者相比較,馬總統許多言論與動作似乎希望凸顯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元旦文告、就職兩周年六國論、造訪濕地等;不僅沒有任何作用,環境問題反而更加惡化。話可以說得天花亂墜,但終究得面對實際檢驗。
環境問題爭議是資源分配與使用問題,能源、空氣、水、土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已不再是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時代,恰恰相反,這些資源已逐漸稀少,需求不斷增加,不僅價格上漲,掌握資源分配與使用者實際掌握著未來社會國家發展選擇空間。
台灣的資源分配與使用是少數人主導,或全民?資源分配與使用的不公義,其實是安全、健康、財富甚至生存權的剝奪。絕不僅止於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爭議。
一、能源:
台灣能源幾乎100%仰賴進口,已然花費約10%GDP購買,其中1/3以上供應高耗能產業使用。這些產業卻僅創造不及4%GDP,但是,政府卻仍執意鼓勵這類型展業擴張,且以低於民間價格供工業使用。
另方面,又不斷高喊能源應該反應市場價格,卻不理會台灣油品由台塑與中油壟斷,根本不符自由市場機制。從未考慮節約能源與發展再生能源。試圖用核能與燃煤電廠做為台灣發電主力,完全與國際節能減碳相違背。
二、空氣:
高耗能產業同樣是高污染產業。六輕於雲林建廠十餘年,對周遭民眾健康影響甚巨,政府環保單位視若無睹。空氣品質已然不良地區仍繼續增建大型燃煤電廠,擴張石化。
三、水:
雖然工業用水排序在後,但是,大企業從不缺水。
政府以納稅人的錢去蓋集集攔河堰供六輕用水,目前計畫以330億蓋大度攔河堰自60公里外供國光石化用水。口口聲聲說絕不抽地下水,但地表水被截走,農業、民生缺水只好轉而抽地下水,誰之過?
四、土地:
為開發新工業區、新科學園區,以低廉價格徵收民地,另方面卻不檢討既有工業區的大幅聞置;(有毒)廢棄物棄置、掩埋缺乏妥善處理,使得可用土地減少。(徐光蓉/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11.04.2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