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一面明鏡,映照出台灣殖民統治思維仍存的事實。雖然台灣人追求獨立自主的意志從未間斷,不過,堪慮的是當權者有意識與人民無意識之作為,早已壓縮台灣未來的選項空間。
要評估未來限制並不容易,而要讓台灣人民理解危險更加困難。也許,透過國外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呈現兩個不同民族的共同命運,台灣人才會有些警惕。
跟台灣相同,巴勒斯坦歷史是他者描繪、建構所成,而歷史遺產導致的後果卻由全體巴勒斯坦人承擔。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建國,巴人的生存空間遭受壓迫後起而反抗,並開始蒙發民族主義思潮。然而,好不容易轉客體為主體的獨立建國運動,卻受複雜的國際因素限制,阿拉法特為獨立運動之父,他的對手不僅是以色列,更包括敘利亞、埃及、約旦、沙烏地等阿拉伯世界國家。
二○○七年六月,巴人內部分裂後面臨更嚴酷的考驗。哈瑪斯與法塔分別治理加薩地區及約旦河西岸,經濟上皆依賴鄰國,尤其以色列為最大經濟實體。雖說兩者背後各有支持者:伊朗、敘利亞支持武鬥派的哈瑪斯,埃及、沙烏地支持和平派的法塔。無論其支持理由為何,各國國家利益置於優先的定律不變,絕不會以建立巴勒斯坦國為第一順位。
簡言之,巴人的獨立運動受到限制,若要獨力蠻幹打倒以色列,客觀條件並不允許。以軍入侵迦薩地區並重創哈瑪斯,揭露中東區域權力鬥爭的真實面貌。巴人能夠期待的,無非是阿拉伯國家聯合對付以色列,或者由超級大國(如美國)介入調解,並支持巴勒斯坦立即建國,這種將未來交由他者決定的命運,是巴人想要跳脫,卻又不得不接受的宿命。
台灣的地理環境及物質條件皆比巴勒斯坦好上數倍,但處於「中華民國」這不正常國家下,人民追求主體性的意志就比不上巴人。台灣史是一部他者建構的殖民史,外來政權接踵而至統治這塊土地,二戰後勃興自殖民時期的台灣民族主義,本有機會結合殖民地獨立的世界潮流,建立新國家。不過,受到中國國、共內戰遺害,新國家理想被舊「中華民國」取代,經濟成長奠基國民黨統治,黨國體制教育人民主流的中國史觀,台灣未來歸屬中國的命題不容挑戰。
二○○○年三月,民進黨透過民主機制取得執政權,台灣人民首次嘗到思想解放,平反遭扭曲歷史的自由。然而,早熟的勝利果實讓人喪失戒心,新執政黨迷失在中間、妥協之第三條路,遺忘帶領人民出走的摩西使命。過去對抗黨國體制而凝聚的民族、主體意識,反因失去著力點而停滯。舊統治集團不甘心政權輪替,積極尋求轉型以謀復辟,甚至與過去敵人合作,共同建立泛中國意識。
馬英九執政後極力將台灣推入巴勒斯坦困境,採行「去台傾中」政策。實際上,這涵蓋二層次戰略:精神層次上,重構大中國意識,分化台灣主體意識,從媒體操弄挺扁、反扁議題來看,就是分化並治之手法;物質層面上,積極開放人員、勞務、貨物和資金流通、以及國防及外交等自我設限措施,則是抵銷台灣地理空間主體性。
馬英九終極統一之目的不言可喻,其中國戰略有計畫地壓縮台灣人的選擇空間。台灣人若還不警覺,等到發現自己竟無力掌握自己命運,而必須寄望他人出手援助時,那就來不及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9.0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