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是美國總統初選的超級星期二,共有24州(民主與共和兩黨各有兩州的初選將在日後分別舉行)共襄盛舉。結果,共和黨方面,參議員馬侃不只勝出,而且領先群雄;民主黨方面,參議員歐巴瑪與參議員希拉蕊則殺得難分難解,希拉蕊稍佔上風。
初選後隔日晚我碰到一位白人律師,他是民主黨人(說黨員太沉重)。我取笑他:「你們男人竟然放任黑人與女人廝殺?」他回答:「我們男人可是盡了義務。(
We men have done our duties.)」
原來他們男人已經兵分二路,分別結盟woMEN與black MEN。歐巴瑪的黑人陣營與希拉蕊的女人陣營既然都獲得男人傭兵的大力支援,當然殺得分外起勁。
1月25日《紐約時報》曾發表社論,在共和黨方面,《紐約時報》雖然不同意所有候選人,說到想要誰代表共和黨,很輕易地就推薦馬侃;在民主黨方面,《紐約時報》則在歐巴瑪與希拉蕊兩好之中強烈推薦希拉蕊。
或許馬侃在爛蘋果中還算是新鮮的一顆,讓共和黨人搶著要。共和黨選票集中馬侃後,選情單純化了,理應就要進入整合期。事實不然,馬侃要整合共和黨仍然困難重重。共和黨保守派領袖就放言,他們寧可失去白宮寶座,也不願支持馬侃。
反觀民主黨,因為歐巴瑪與希拉蕊各有千秋,也就是說他們各具本領,各能號召。因此,彼此陣營不但忙著殺到天昏地暗,更到了扯破臉的邊緣。《紐約時報》推薦希拉蕊後,歐巴瑪的支持者紛紛向《紐約時報》說,如果歐巴瑪失去提名,他們就不投票啦!
共和與民主兩黨內都各有一大批寧可失去白宮寶座,也不支持不是自己的「偶像」之非理性選民。這種非民主的舉動,不只是候選人的不幸、黨的不幸,也是國家的不幸。難怪《紐約時報》要呼籲,任何候選人與任何政黨,要先整合自己才能整合國家。這可是民主的正確運作方式。(Any candidate, and any party, presuming to unite this country must first unite their own. That is how democracy is supposed to work.)
的確,民主能持續良好運作,主要就在於競逐各種公職的候選人能顧全大局。高爾副總統在2000年大選時適時地做出認輸的明智決定,使美國至少免於陷入長期紛爭之中。就在初選兩日後,馬侃的強烈競爭對手羅姆尼馬上發表感人的退選聲明。羅姆尼是極端保守派,《紐約時報》曾說,如果他自共和黨初選中勝出,只會遭到民主黨痛擊。羅姆尼不沉迷於保守派對他的力挺,反能認清局勢,毅然退選。他在退選聲明裡說,「為了我們的黨與國(不是黨國),我現在必須靠邊站。」(I must now stand aside, for our party and for our country.)
在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後,這種不支持不是自己的「偶像」之非民主舉動蔓延至今,屢次要撕裂國家。如果連宋等候選人能像高爾或羅姆尼一樣,在關鍵時刻能勇於認輸,應該有助於化解支持者非民主的舉動。又值大選之際,不只每一位候選人與每一個政黨,每一位公民都要深思,當家作主要靠競爭,和解共生可是民主的基石。(綠點/美國奧斯汀台灣研究社社員)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