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香港《文匯報》2007.12.21的一篇專題報導,值得參考,因此,內容一字不改予以轉載。)
2000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日當天,中午未過,在島內各地監票的國民黨地方黨工,已被眼前出現的一波又一波陌生的年輕面孔驚呆了。這些「突然」出現在投票所的年輕人,基本都是自發從外地搭車回鄉投票的學生,而且全是衝著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而來。那年,陳水扁的年輕選票(30歲以下)合計大約贏了連、宋50萬票。現在看來,這樣的事情應該不會再發生了。
國民黨青年團,作為島內最具動員力的青年政治團體之一,從2006年4月創建初始就被寄予「搶攻青年新興票源,助馬英九問鼎2008」的厚望。2007年8月,隨著兼任國民黨副主席的總團長林益世離任,年僅30歲的台灣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研究所二年級學生黃執中,高票當選第二任總團長。他也借此成為國民黨最年輕的中常委。
●把「樁腳」概念引入校園
「從(今年)8月份以來,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1點多,工作實在太多了。」國民黨青年團總團長黃執中在接受採訪時說。
馬英九一手促成的國青團成立之初,聲勢浩大,並定下了「400個分團、每個分團至少30人」的目標。但勵精圖治的黃執中一上任,就提出改革分團規模。他將30人縮編為10~15人,體現「小而美」的理念,實際是為拉票運動的開展鋪平道路,「10~15人更符合年輕人的社交習慣,去KTV唱歌訂包廂都會方便些」。
黃執中還透露了「小而美」的分團將做些什麼。「『樁腳』這個概念在基層選舉中就有,里長啊這些人會把親朋好友拉出來投票,但是校園就沒有。青年團負責校園後援會,我們要每個人團員當『樁腳』,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交友範圍,拉動5到10人來投票。」
根據國民黨掌握的民調,大學校園裡的藍綠支持率大約是2:1到3:1。「但問題在於年輕人的投票率很低。」黃執中說:「校園裡光靠宣傳是不行的。選舉當天,每一個『樁腳』要想辦法,人對人地把親朋好友拉到投票點投票。」
「青年論述小組」則是黃執中履新以來,力主推行的「80後」攻略第二招。「做青年論述小組不是要改變整個台灣、整個政黨的論述,我只是希望同學在受訓之後,可以知道怎樣搜集資訊、接觸媒體,在需要站出來的時候,有一批同學可以站出來。」黃執中介紹說。
●嚴格訓練「校園文宣種子」
據了解,「青年論述小組」第一梯隊30餘人,正在進行為期3個月的培訓,課程包括媒體觀察、政治評論、政治基礎背景、公關技巧、創意等政治學和政府公關內容。「將來這些人可以在校園裡當『種子』,做文宣方面的事情。」
至於受訓的方式,也有所變化。「以前的訓練營住在外面,一次搞3天2夜或者2天1夜,然後就分散了,效果不是很好。現在每個禮拜過來上課,2到3小時,課程持續3個月。這種細水長流的方式也是一種挑戰。」
而據台灣媒體報導,除了馬英九每星期至少都會安排一至兩場的校園演講,與青年學子面對面就各項議題交流意見之外,國民黨青年團還特別成立校園網路小組。該小組與校園知名的網路版主串聯,通過網絡討論、搜集網路意見作為制定國民黨青年政策的基礎,同時也借議題包裝,適時凸顯馬英九年輕親和的正面形象。
●積極彌補「人頭團員」缺陷
黃執中的第三件武器,就是他的「青年行動小組」。據悉,青年團自成立之來,積極與各大專院校互動,熱舞、辯論、座談、演講等各類活動不斷。但幾場活動下來,「人頭團員」的問題逐漸浮現。
早前國青團面對15至40歲之間的人士「門戶大開」,國民黨黨員也可以加入。每個團員只須繳納200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50元)。但一年多來,這種招納方式造就了相當一批「人頭團員」,他們只是在入團時做過登記,卻幾乎不參加國青團的活動。
「青年團有一個問題是『人頭團員』多,組織容易沒有向心力,我們要做的是把它變結實。一個幾千人的組織,搞活動的時候看不到幾百人,只有報名的時候有這些名字,沒有用。」黃執中說,「在我看來,贊助和支援必須用行動來表達。參加活動就是捐給團部時間,100個同學如果每人每天捐給我1小時,我就有100小時的參與量。」
黃執中透露,3個月下來,團員參與活動的數量明顯增多。
●青年票漸流失 民進黨擔憂
不可否認,民進黨成立初期直至上台之前,年輕人的支持一直是其相對國民黨的最大優勢之一。「清廉、勤政、愛鄉土」的訴求,以及反對「老人政治」、「反貪腐」的口號,也獲得年輕人的廣泛認同。
可最近的民調顯示,今年剛滿21歲的民進黨,年輕人的支持率卻節節走低,再也沒有當年一呼百應的氣勢了。同樣年輕熱切的臉龐,從「阿扁當選」到「阿扁下台」的劇變,無疑讓民進黨2008年候選人謝長廷憂心忡忡。
●從悲情到作秀
「悲情」牌是早期民進黨的王牌。當時高壓政治給台灣人造成的創傷尚未撫平,民進黨有意將自我「受苦受難」化,以博取同情與支持。例如綠營大老陳定南於1994年角逐省長時,就以「四百年來第一戰」為號召。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悲情」不再那麼神效。1996年的「大選」,如日中天的民進黨遭受空前挫折。年輕人的意見讓他們不再一味糾纏於「二二八」等沉重歷史課題,重新上路。
1997年縣市長選舉,時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文茜大膽地顛覆民進黨的「悲情」、「草根」主軸,改以「年輕」、「活力」為主訴求,推出「辣妹助選團」。當時民進黨的四大派系更是分別組成四支籃球隊,為各自的候選人打氣,分別是「齊天大聖」、「小鹿班比」、「百變花蝴蝶」、「大麥町」。不少候選人更訴諸漫畫造型,企圖借此爭取選民好感。民進黨「四大天王」之一的蘇貞昌沿用至今的「電火球」外號,便出自當年的創意。
2000年的「大選」,民進黨更是在年輕選民身上下足了功夫。「扁帽一族」的構想,把陳水扁徹底偶像化。各處年輕人都佩戴「扁帽工廠」產品,並成為支持陳水扁的重要票源,最終推其上台。
但民進黨上台八年來,年輕血液卻一點一點流失。分析人士指出,在缺少實績支撐的情況下,所謂「活力」訴求,只能炫目一時,時間一長,便被證明為作秀。
●與舊體系切割 馬營重用新人
面對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領導下的幕僚戰力,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陣營認為,馬團隊與過去國民黨舊官僚體系適度切割,是危機也是轉機,敢於大膽起用新人,確實有讓外界耳目一新的感覺。
據報導,謝長廷陣營發言人趙天麟表示,他與馬陣營發言人羅智強都是演辯社(辯論協會)出身,兩人所指導的辯論隊曾經交手多次,對彼此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甚至一起籌組「中華民國演說及辯論協會」,而羅智強原本不是馬陣營的人,如今重用這位年輕人,有別於過去舊國民黨的老派作風。
趙天麟並說,馬核心幕僚金溥聰採取由上而下的領導,讓馬英九不用直接面對國民黨中央,可以適度與國民黨舊官僚體系的形象進行切割,有助於塑造馬英九的形象。
●270萬年輕選民 藍綠競相爭取
2004年「大選」,藍綠之間的差異不到3萬票;去年高雄市長選舉,藍綠之間的差距不過1,000多票。270餘萬年輕選民,特別是4年來新增的130餘萬票源,無疑成為藍綠兩派競相爭取的對象。
2006年4月,在時任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授意下,國民黨青年團浮上台灣政壇。辯論比賽、熱舞大賽、武術擂台,多種多樣的活動在島內各大專院校開展。但負責「2008大選校園後援會」工作的國青團總團長黃執中坦言,要提升「80後」的選舉熱情,絕非易事,「關鍵在於同學們會不會出來投票」。
綠營方面,從「辣妹助選團」到「扁帽一族」,民進黨從來不缺乏吸引年輕人的創意。「但那都是10年前的老皇曆了。」時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被公認善於爭取年輕選民的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直言不諱。據台《聯合報》9月披露的一份民調顯示,挺綠年輕人正在大量流失。報導說,調查發現,民進黨上台第一年,20至29歲民眾中有33%支持民進黨,今年以來只剩18%。
●參與紅衫軍 綠營亮紅燈
徹底為民進黨亮起「紅色警告」的,是去年那場「倒扁」運動。這場由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發起的「紅色浪潮」,諷刺性地讓「反對民進黨變成了一種時髦」。去年9月15日圍城遊行那晚,緊跟著總指揮施明德車隊打頭陣的,就是一大群身穿紅衣的「80後」。
早在今年民進黨初選之前,謝長廷就已展開「台灣維新ing全島校園巡迴演講」。演講中他更是以「謝式幽默」吸引學生,例如以自己貌似動畫片《機器貓》中人物「康夫」自我解嘲,拉近跟年輕人的距離,「我長得像康夫,但沒他奸詐!」而為了吸引青年資源,民進黨中央也拿出4,000萬元新台幣(約合1,000萬港元)作為運作經費,於去年7月成立青年聯盟。該聯盟以類似特種黨部方式運作,並負責籌劃在全台各大專院校成立社團。這也是民進黨首度嘗試將「組織工作」帶進校園。
值得注意的是,謝長廷早在16年前,即靠著「新文化工作隊」展開拓荒校園行動,與學生互動交流。這一工作隊今年已發展到100人左右,為謝長廷創造出一個滲透校園的論壇平台;而青年團隊對外的運作,也已從活動化走向小區服務化,透過居家小區服務隊伍的形式深入地方。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1.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