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年年底,申根公約會員國擴大為二十四國,成為歐盟整合的新里程碑。申根公約取消象徵現代主權國家的國界,並將適用範圍擴大至前共產國家,實質目標是建立一無國界的歐洲認同。不過,申根區的維護必須仰賴國家保證,這項特性再次突顯歐洲人面對整合過程的矛盾:國家真能在歐盟整合過程消失?
以法德為核心的整合,在歐洲大陸已經運作五十年,為達到避免戰爭、追求和平繁榮的目標,西歐政治家和知識份子設計出一套複雜的超國家政治整合機制:歐盟(前身為歐體)。整合的表面來看,似乎這是一套跳脫狹隘的國家利益、對所有歐洲人都有利的機制,不過,實際情況卻仍以國家利益為基礎。素有現代歐洲之父的莫內(Jean Monnet)在其回憶錄就坦言,法德整合是為解決歐洲問題,並且確保法國生存。
申根公約擴大範圍再度確認歐盟對外的新國界,新國界外的「他者」雖不等同「敵人」,卻成為強化國界內歐洲認同的對象,而俄羅斯繼蘇聯後成為最佳「他者」。舊歐洲將國界推向新歐洲,北約企圖在波蘭與捷克設置飛彈防禦系統,將過去的敵人轉變成捍衛歐洲核心的前線,其所關心的仍是國家生存,只不過換成各個會員國生存罷了。
為建立歐洲認同,舊歐洲需要承擔納入新歐洲後可能造成的社會成本,例如犯罪率升高、非法移民增加及失業率等問題,然而,這並不意味全盤接受。無疑地,擴大無國界歐洲將是一大挑戰,各國將外部成本轉向內部,為支持歐洲認同,所有歐洲人必須共同承擔擴大流通後的社會成本。在這成本轉移過程,國家利益為最後底線,人民可以透過民主程序決定整合進度,先前法國及荷蘭人民公投否決歐洲憲法就是最佳例子。
回頭看台灣,無論是馬陣營所主張的兩岸共同體、或是鼓吹依循歐盟模式統一者,皆無法掩飾中國根本無視台灣國家主權的事實。然而,藍綠總統候選人皆將兩岸三通視為主要政見,若真實行,原先外部成本內部化所衍生的社會成本勢必劇烈,涉及層面將從社會擴及國家安全,並且由台灣納稅人全體買單。不過,跟歐洲人不同的是,台灣人沒得選擇,無法用選票說「不」!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8.0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