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08年總統大選是一場選中國與選台灣的大對決。綠營將它視為本土政權再次的保衛戰,在野的藍營則覺得,它將是決定中國國民黨危急存亡最後一戰。
陳水扁總統指出,要鞏固、深化台灣民主,未來還有許多需要努力與改進的地方,兩任八年的時間絕對不夠用,台灣至少還需要另外一個八年,才能真正深化台灣的民主、健全台灣的政黨政治,建立一個正常、完整、進步、美麗又偉大的國家,立足國際。特別是,當一個長期專制政權,首度被反對黨政黨輪替;如果要確保得之不易的民主、避免走專制回頭路,則該執政政黨必須至少連續執政16年。如果讓原專制政黨,二度政黨輪替贏回執政權,則該國家不但不能澈底民主化,反而會讓先前的獨裁專制變本加厲。
本文比較陳總統執政七年以來,各種民調、歷年選舉得票數據、以及兩黨總統、副總統候選人的理念與主張、並分析探討民進黨2008年贏得總統選舉的可能性。比較的結果,印證了陳總統最近在日本共同社專訪中所表示,「有信心贏得明年總統選舉,因為在民進黨政權下,台灣人主體意識升高,逐漸壓抑以終極統一為目標的中國國民黨氣燄」。因此,儘管泛藍竭盡所能,唱衰台灣、抹黑執政黨,下列數據會說話,綠營支持者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失去信心,只要團結一致,一定可以贏得台灣四百年歷史最關鍵的一戰。
二、民調數據比較
1. 統獨意向
陳水扁先生兩屆總統任期內最大的功績是,強化台灣國家認同。歷次民調中,認為台灣應獨立的和自認是台灣人者,明顯逐次升高。在公元2000年接任總統時,只有36%的受訪民眾感受到台灣國家認同,而根據2007年初的民調,則有6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覺得自己是中國人的則有17%,認為兩者皆是的為12%。
根據台灣智庫2007.01.14公布的民調顯示,高達76.1%民眾主張台灣主權屬2,300萬台灣人民,台灣任何政黨都必須嚴肅面對這樣的民意走向。根據2006年北、高市長選前,政大選舉研究中心關於台灣統獨的民意調查,發現支持統一的版塊在縮小當中,支持台灣獨立者有54%;若無中國干擾因素,則有62%認為台灣應該獨立。
民進黨2007.3.13公布一份統獨意向民調顯示,有50%受訪者認為,台灣未來應走向獨立,認為兩岸應統一者則為34%,另外8.1%的人認為應維持現狀。
中國通過反分裂法屆滿兩周年,台灣智庫民調顯示,對於中國制定「反分裂法」,意圖以非和平手段改變兩岸現狀,高達91%的民眾不同意;有80%民眾認為,台灣的未來應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而非中國共產黨的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所主張,「台灣與中國大陸的人民共同決定」。
民進黨2007.9.7民調中心針對台灣主權議題進行民調,其中,有75.6%的民眾贊成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僅18.1%的民眾反對。另外,高達74%的民眾認為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僅11.3%的民眾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另外,有 57.2%希望台灣獨立,29.0%的民眾認為兩岸應該統一, 7.0%認為應維持現狀。贊成台灣獨立的比例創近年調查之新高,而贊成兩岸應統一的比例則穩定維持在30%左右,變化不大。
2. 入聯公投
陳總統提出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他認為,入聯公投是民主之路的主流價值,除了有鞏固民主的效應外,更重要的是,入聯公投可凝聚台灣主權國家意識、並擴大深入建構國家的認同,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具有深層的意義。
陸委會2007.8.14公佈「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調顯示,中共宣稱「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沒有資格加入聯合國」,有高達78%的民眾表示不能接受,同時大多數的民眾(73.4%)贊成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顯示入聯主張在國內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
民進黨民調中心2007.8.31的民調顯示, 就台海現狀來看,46%民眾認同推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是捍衛台海現狀,36%民眾認為是破壞台海現狀。再來,有62%民眾認為公投是直接民意的表現,因此,美國反對台灣舉行加入聯合國的公投,已經違背美國最重視的民主價值。此外,對於美方發言希望台灣能停止入聯公投案的進行,69%民眾認為應該繼續推動公投,不須顧及美國的態度,且有68%民眾認為台灣應該需要繼續推動加入聯合國。
在國際民調上,美國人有55%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如果2008年3月公投通過,美國就會有70%的人支持;日本有74%的人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如果公投通過就會有高達82%的日本人支持。
令人振奮的是,入聯公投連署第二階段,至2007.11.3為止已將近300萬份。陳總統表示,台灣人民一直在創造歷史紀錄,從解除戒嚴、國會改選、總統直選到政黨輪替、和平轉移政權都是創造歷史紀錄。他企盼2008年總統併大選時,入聯公投能獲得一千萬票,繼續創造歷史新紀錄。
3. 國際評比
1) 民主自由度
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公布「世界各國自由度調查報告」,2005 及2006年台灣在「政治權利」(Political Rights)及「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兩項指標上,均獲得最高等級的一分,再度被列為「自由國家」。此一評比結果,使台灣與美、英等其他49個國家並列為全球民主及自由度最高的國家。
2) 新聞自由度
台灣從2004年至今,新聞自由度排名方面一路竄升,從第60名上升到第32名。「無疆界記者組織」不僅屢次把台灣與歐美等先進國家同列「自由國家」,同時,台灣也被譽為擁有東亞地區最自由的媒體環境。2007.10.16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度排比,台灣高居亞洲第一名,實為民進黨為台灣的民主自由長期來辛苦爭取與努力下的成果。
美國「自由之家」發表「新聞自由度評比報告」,2005、2006年台灣的新聞自由度在全球排行榜中分別名列第44、33名,與歐美等先進國家同列為 「自由國家」;如以亞太地區排行來看,2005年台灣排名為第8,2006年則首度超越日本,單列亞洲第一。該報告指出,陳總統、呂副總統在1980年代雖曾遭受政治迫害,惟自2000年上任以來,即大力推動新聞自由,目前台灣擁有逾350家民營報紙及150家廣播電台,且有線電視及衛星電視也相當普及。
3) 經貿競爭力
台灣是世界17大貿易國,國民生產毛額(GDP)排世界第18,知識競爭力高居全球第一,外匯存底世界第4。
依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公布「200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專利生產力全球第一,在台灣每1,000個企業界的研發人力可創造出373個專利,表現高居全球第一。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2006-2007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台灣創新指標也排名全球第8名。
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近期公布「全球創新競爭力評比報告」,預測在2007-2011年,台灣的創新力將是全球排名第6名,為次於日本的亞洲第2名。
「經濟學人資訊社」2007.07.12公布全球資訊科技(IT)產業競爭力指數報告,台灣排名第6。
另外,台灣的投資環境評比,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公佈2006年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台灣排名全球第6、亞洲第3。
日本平成國際大學法學教授淺野和生2007.10.29在「台日年輕世代對話」論壇,發表以「從政治觀點看台日關係」為題的論文。他將台灣與歐盟國家做一比較表示,不論是從人口或國內GDP等方面來看,台灣都是居於上位,不能將台灣視為小國。另外,東京財團的客座研究員關山健也發表「從經濟觀點看台日關係」的論文,強調從貿易統計結果來分析台日關係,戰後50年,對日本而言,台灣與中國都同樣是重要的經濟伙伴。
4. 總統大選
下列兩表比較2004與2008年總統大選選前民調結果。
表一、2004年總統大選民調與實際得票結果比較表
民調單位與日期 |
成功樣本(N) |
成功受訪人數 |
拒訪人數(%) |
未表態選民(%) |
連宋配支持數(%) |
陳呂配支持數(%) |
聯合報2003.9.18 |
3,018
|
1,792
|
1,226 (41%)
|
340 (19%)
|
824 (46%)
|
573 (32%)
|
聯合報2004.1.17 |
1,767
|
1,068
|
699 (49%)
|
246 (23%)
|
449 (42%)
|
374 (35%)
|
台灣智庫2004.3.6 |
1,588
|
1,126
|
462 (29%)
|
226 (20.1%)
|
445 (39.5%)
|
455 (40.4%)
|
總計 |
6,373
|
3,986
|
2,387 (37.5%)
|
812 (20.4%)
|
1,718 (43%)
|
1,402 (35.2%)
|
2004年實際得票率 |
|
|
|
|
49.99%
|
50.01%
|
推估拒訪者可能支持陳呂配的人數 |
|
|
1,785 (3,187減1,402) |
|
3,186人(6,373 x 49.99%) |
3,187人(6,373 x 50.01%) |
拒訪者可能支持陳呂配的推估值(R) |
|
|
R=0.75 (1,785 除2,387) |
|
|
|
表二、2008年總統大選民調與得票推估結果比較表
民調單位與日期 |
成功樣本(N) |
成功受訪人數 |
拒訪人數(%) |
未表態選民(%) |
馬蕭配支持數(%) |
長昌配支持數(%) |
聯合報2007.6.23 |
1,211
|
902
|
303 (25%)
|
207 (23%)
|
451 (50%)
|
243 (27%)
|
聯合報2007.8.13 |
1,278
|
944
|
332 (26%)
|
312 (33%)
|
378 (40%)
|
255 (27%)
|
聯合報2007.9.22 |
1,034
|
723
|
310 (30%)
|
159
(22%)
|
369 (51%)
|
195 (27%)
|
TVBS
2007.8.2 |
1,230
|
1,007
|
221 (18%)
|
322 (32%)
|
463 (46%)
|
222 (22%)
|
總計 |
4,753
|
3,576
|
1,166 (24.5%)
|
1,000 (28%)
|
1,661 (46.4%)
|
915 (25.6%)
|
推估可能支持長昌配的拒訪者人數 |
|
|
875 人[1,166 x 0.75(推估值(R)] |
500 (50%)* |
2,463人 (4,753減2,290) |
2,290人(915 + 875 + 500) |
2008年得票率推估 |
4,753 |
|
|
|
51.8% (2463除4,753 x 100%) |
49.2% (2,290除4,753 x 100%) |
* 假設各一半的未表態選民支持長昌配與馬蕭配
從上列聯合報與TVBS等統派傾向媒體所作民調,不論是2004年的陳呂或現在的長昌配,都是落後連宋或馬蕭配20幾個百分點。對於這些民調結果,陳水扁總統以過來人的身分表示,民調只是提供做為選戰的參考而已,民調不是絕對的,民調支持度起起落落乃是常事,大家不必受到民調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統派媒體所作的民調,其中受訪拒訪者佔成功樣本高達20-30%。這樣的民調連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都批評,其可信度是相當可疑的。筆者相信,這些拒答者絕大多數是非藍、甚至是深綠的受訪者;加上,受訪者中未表態的選民也高達20-30%,容易產生相當程度的民調偏差,這些民調的結果,當然無法正確反映選民的趨向。2000及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陳水扁民調都是大幅落後連宋,卻都贏得勝選,就是最好的印證。
台灣蓋洛普民調公司首席顧問丁庭宇也認為,現在很多的民調,包含國民黨的民調,民進黨的支持者長期不願在電話中表達(意願)隱性選民,如果把這些隱性選民列入,民調結果可能會是五五波。筆者以2004年總統大選結果陳呂配實際得票率(50.01%),推估聯合報與台灣智庫2004年總統大選民調結果(表一)發現,在所有拒答者當中約有75%左右的隱性選民,在2004年極可能投票給陳呂配。
若以上述75%隱性選民會投票給長昌配的推估值(R),推算最近幾次聯合報與TVBS民調結果(表二)發現,長昌配支持率可能會從目前民調結果的25.6%,增加到約49.2% ,而馬蕭配則約為50.8%,兩組候選人支持率可說是旗鼓相當。但是,別忘記,在愈接近選舉日,長昌配與馬蕭配民調支持率的差距會越來越小。因此,長昌配贏得2008年3月總統大選勝選的機會是相當大的。
三、候選人理念比較
1. 國家定位
《2007.6.26自由時報》社論指出,馬蕭配競選的政見與策略可概括總論為「終極統一」。其下分為三項支流:在政治上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互不否認」;在經濟上之「兩岸共同市場」、「大中華經濟圈」、「全台自由貿易區」;在認同上之「連結台灣」、「階段移民」、「原鄉精神」。
長昌配則堅持台灣人民的主流路線──「獨立、正名、制憲、發展」,與台灣主權國家地位,對抗馬蕭配的「一中」投降主義。台灣主權獨立是民進黨存在的價值,也是謝長廷參選的價值。馬英九與國民黨的主張則是「維持台灣現狀」,他們不僅「聯共」,要「終極統一」,馬英九甚至矢言,對已正名的機構,如他執政就改回來。
前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先生在《2007.01.08自由時報》指出,維持現狀無助改變美台關係,無法避免台灣被逐漸統一。不論是政治一中、經濟一中,都缺乏堅定的台灣利益意識,甚至把中國利益置於台灣利益之上。
另一位前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夏馨女士更指出,美國是民主的國家,不會忽視別的國家「大聲呼喊要自由」的願望,她建議台灣人民必須送出明確的訊息,投票給一位維護台灣利益的候選人,而不是維護美國或中國利益的候選人。唯有如此,國際社會方得藉以調整不切實際的對台政策,把模糊的「維持台海現狀」具體化為「維持台灣主權獨立國家之現狀」。
2. 公投議題
針對「入聯公投」的主張,謝長廷表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才有國格,才能立足國際,很有意義。但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卻認為,國格與尊嚴不重要,民生經濟最重要。相反地,為了制衡民進黨的入聯公投,中國國民黨則推出反主流民意的「返聯公投」,目的其實就是「附和中國、反入聯公投」。
3. 經濟政策
馬英九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市場」,拚經濟不拚政治。馬蕭競選主軸要以「財經」掛帥,避談「台灣主體、主權」議題,卻要與「台灣連結」,走所謂兩岸「務實、開放」的「親中」老路。
謝長廷認為,拚經濟,不能拚到失去台灣主權,不能拚到最後,台灣的經濟成果,全部變成中國的一部份,台灣的未來絕對不在中國,台灣總統應保護台灣企業,所以,他堅決反對兩岸共同市場。
謝長廷強調,他和馬英九對經濟應採取開放的態度,立場是一致的,但他是以台灣為本,馬英九則是以中國為主體,且馬英九是從菁英階層的思維出發,再連結中國,他則是由下而上,體察人民真正的需要,著重公平正義、民主福利的新經濟道路。
《2007.10.29「時代」雜誌》報導,作者艾利根在「中國的我世代」一文指出,對中國大陸高達兩億的30歲以下年輕人而言,他們大都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政治,對要求投票權則興趣缺缺,遑論推翻中共領導人。該作者認為,只要共產黨能繼續達到發展經濟的目標,就有可能讓中國共產黨繼續存在。
難怪馬英九會說,「笨蛋,問題在經濟」。中國國民黨只要能重新執政,繼續發展過去黨國體制的「殖民經濟」,麻醉台灣人,不但不會消失,台灣也一定會與中國「終極統一」。
4. 候選人特質
陳總統指出,民進黨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和蘇貞昌先生都是根在台灣,具有「國際觀」、「團隊精神」、以及「台灣主體意識」三大條件的人。
謝長廷提出,以台灣優先、文化優先、環境優先、弱勢優先的「幸福、美感、以人為本」的主張。他強調「台灣維新」,台灣要從文化復興、思想啟蒙做起,才能蛻變,不是要靠中國,是要靠台灣本身的主體價值,經濟維新更是台灣維新的一部分。謝長廷希望大家多關懷弱勢,少一點政治,不要單從選舉思考,要多關心人民的想法。呼籲青年投入這個「我愛台灣」新愛國運動的行列,挺身為台灣加油,發揚「台灣之光」。
馬英九則是根不在台灣,主張「先連結台灣才有中國」,心中並沒有「台灣優先、台灣認同、台灣主體性」的想法。有人說,馬英九是政治統派,蕭萬長是經濟統派,馬蕭配的競選主軸是,「政治一中」與「經濟一中」。難怪,連美國與日本也很擔心馬英九「聯共制台、親中反美日,看台灣的未來,只著眼於中國,沒看到其他民主國家」的心態。至於馬英九的人格特質與能力,可簡單地用「虛偽、無能、無擔當、意外、錯愕、裝無辜」來形容。
下表提供民進黨與國民黨兩組候選人有關國家定位、經濟政策、教育政策、及候選人特質的比較,做為大家參考。
表三、民進黨與國民黨候選人理念比較表
理念與主張 |
長昌配 |
馬蕭配 |
1) 國家定位 |
正名制憲、一中一台、台灣維新、台灣入聯、台灣優先、台灣認同、堅持台灣主體性、深化民主、維護主權、立足國際; 國家認同 - 認同台灣 |
維持現狀、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反民主、反改革、反廢統、反國家主權、反軍購、聯共制台、化獨漸統、終極統一、基本立場與北京一致; 國家認同 - 認同大中國 |
2) 公投議題 |
討黨產公投、入聯公投; 公投代表民主價值,入聯代表台灣國家主權 |
反貪腐公投、返聯(反入聯)公投; 公投主在制衡討黨產、入聯公投 |
3) 經濟政策 |
以台灣為本,由下而上,向全世界開放、維護台灣利益、公平正義、民主福利的幸福經濟 |
以中國為主體,只向中國開放,把台灣鎖在中國、兩岸共同市場、一中市場、殖民經濟、以商圍政、以通促統、拚經濟不拚政治、維護中國利益; 大幅開放小三通適用範圍,逐步與對岸談判開放大三通課題 |
4) 教育政策 |
以台灣為中心的本土化教育、建立正確的國家認同 |
以華夏一統的大中國思維與黨國體制教育 |
5) 候選人特質 |
具有國際觀、團隊精神、台灣主體意識、哲學觀的政治家; 根在台灣的台灣之子、美麗島事件時,當義務辯護律師; 主張廢除刑法第一百條、總統直選、廢統、終統、公投; |
反民主、反改革、反國家主權、具有黨國思想的政客; 根不在台灣的黨國之子、美麗島事件時,在美國當職業學生; 反對廢除刑法第一百條、總統直選、廢統、終統、公投; |
有擔當、有魄力、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台灣優先、文化優先、環境優先、弱勢優先; |
搖擺不一、反覆、謊話連篇、退縮、懦弱、功攬過推、無能、無賴、無擔當、又裝無辜; |
施政能力強、兩任高市長與北縣長政績有目共睹 |
施政能力差、八年北市長政績慘不忍睹 |
四、長昌配勝選機會分析
《2007.11.02工商時報》報導,2004年總統大選因押寶民進黨勝選、在外資圈一炮而紅的港商里昂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蘇廷翰(Peter Sutton)說,若要他預測這次2008年大選結果,他還是押寶民進黨。
他的看法是,馬英九目前民調雖然領先謝長廷15至20%,但謝長廷有著太多馬英九比不上的優勢,一是泛綠陣營比泛藍團結;二是入聯公投議題以強化台灣人民的國家意識;三是陳水扁總統將負責總統大選操盤。當然,去年底台北市長選舉謝長廷光榮落敗,在氣勢上已給予謝長廷非常大的支持,民進黨的選舉策略是中國國民黨極為欠缺的。
自2000年陳水扁贏得總統大選、本土政黨首度執政以來,民主政治漸趨成熟,也因堅持本土路線與台灣價值,逐漸凝聚民眾對國家的認同,使台灣主體意識躍居主流民意。此由2006年北、高市長選前,政大民調中心民調指出,支持台灣獨立者有54%;若無中國干擾因素,則有62%認為台灣應該獨立;以及民進黨於2007.2.14針對台灣正名相關議題的最新民調顯出,51%民眾希望我們的國名叫做台灣,39%希望叫做中華民國,即可證實。
這二次民調的結果,正反映出2008年總統大選,可能有51至54%的泛綠基本盤選票,會投給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的候選人。
謝長廷曾自信地表示,要在2008年總統大選贏25萬票,是有其道理的。我們可從民進黨過去20年歷次重要選舉得票率結果來分析(表四),以立法委員選舉結果來看,自1986年以來每次民進黨候選人的總得票率,除1998年外,一直保持2.4-5%的成長。1998年民進黨由於泛綠陣營同室操戈,被「新國家連線」與「建國黨」分別瓜分約1.6%與1.5%的選票,因而使得票率降至29.4%。若將所有綠營得票率合起來算,當年得票率仍然還有32.9%。而陳水扁總統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拿到39.3%的得票率,4年後,甚至增加150萬票,讓得票率一舉過半。
若保守地以2%得票成長率估計,如果2008年總統大選有1,300萬選民投票,長昌配得票數比2004年陳水扁總統多出27萬票,自是合理。因此,長昌配是有機會讓他們在2008年得票率超過50%,甚至高達51至54%都有可能。
表四、民進黨歷年重要選舉得票率(%)結果(1986-2006)
選舉年度 |
立法委員 |
國大代表 |
北高市長 |
縣市長 |
總統大選 |
1986 |
25.2 |
23.9 |
|
|
|
1989 |
28.2 |
|
|
|
|
1991 |
|
23.3 |
|
|
|
1992 |
33.2 |
|
|
|
|
1993 |
|
|
|
41.2 |
|
1994 |
|
|
42.2 |
|
|
1995 |
33.2 |
|
|
|
|
1996 |
|
29.9 |
|
|
21.1 |
1997 |
|
|
|
43.3 |
|
1998 |
29.4 (32.5*) |
|
46.8 |
|
|
2000 |
|
|
|
|
39.3 |
2001 |
33.4 |
|
|
45.3 |
|
2002 |
|
|
41 |
|
|
2004 |
35.7 |
|
|
|
50.1 |
2005 |
|
42.5 (49.8**) |
|
42.1 |
|
2006 |
|
|
44 |
|
|
* 註:民進黨(29.4%) +新國家連線(1.6%) + 建國黨(1.5%)
**註:民進黨(42.5%) + 台聯黨(7.05%) + 建國黨(0.3%)
五、結語
陳總統執政七年以來,台灣各項國際評比、經貿競爭力,都晉身先進國家行列;台灣意識已蔚為社會的主流民意,台灣人民希望對於台灣主權則具有高度自主性,兩岸一邊一國的架構逐漸確立。2000、2004年大選藍綠對決,綠營都是靠台灣牌才感動出眾志成城,贏得選戰。最近的民調顯示,支持台灣獨立者有54%;若無中國干擾因素,則有62%認為台灣應該獨立;對陳總統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全民公投的訴求,支持率更是高達71%。而有接近三百萬民眾參與入聯公投連署的事實,不但讓馬蕭陣營驚惶不安,更令挺台灣的人民振奮不已。
長昌配不論其個人特質、理念、與執政能力,都遠超過馬蕭二人。目前,長昌配與馬蕭配民調支持率不相上下,但愈接近選舉日,長昌配支持率領先差距一定會升高。再加上,馬蕭配的國民黨七年以來,不甘失去政權,挾其國會多數的優勢,違憲亂政;以大中國意識型態,綁架公教、司法檢調體系,縱容黑金和媒體亂國;更無所不用其極地採取焦土政策,擋預算、反軍購,癱瘓執政黨的施政,企圖奪回政權。絕大多數有自主性的台灣人選民,對在野的國民黨多年來的惡形惡狀,無不感到痛心失望。凡此種種顯示,長昌配贏得2008年總統大選的機會非常大,綠營支持者千萬不要妄自菲薄、失去信心。
如何讓長昌配贏?惟有民進黨黨內團結一致、砲口對外。而所有泛綠黨派,包括李登輝前總統的台聯友黨,更必須慎防藍營的分化、避免重蹈1998年同室操戈的覆轍。
更重要的是,長昌配除了提出具體的幸福經濟政策外,務必堅持台灣主體價值觀念,繼續推動「正名與制憲」的議題,建立台灣的國格與人民的尊嚴。最後,本文以「數據會說話,勝選機會大,團結就會贏」作為結語,期盼包括李登輝前總統、阿扁總統、謝長廷總統候選人,以及所有本土派的領袖,捐棄成見,攜手並肩,讓台灣國人民大團結、挺身投票,必能在2008年3月贏得台灣四百年歷史最關鍵的一戰。(李鐘松/美國台灣研究院研究員及美國奧斯汀台灣研究社社員)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11.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