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第三黨最需要的不是資源,而是時間


/吳祥輝

 人們喜歡問:第三黨有沒有空間?比較少人會問:第三黨的崛起需要多少時間?

 人們喜歡說:兩黨都不好。比較少人說:民進黨已經成立21年。中國國民黨在台灣已經經營超過60年。

 人們期待第三黨出現。第三黨的主事者認知社會現實,沒有舞臺,就沒有動力和資源。希望能夠一戰就越過得票門檻。於是,所有的第三黨一起步就宣告了沒有明天。

 新黨和親民黨及台聯黨都曾經是「第三黨」。新黨其實是「舊黨」,因為號召的是最老舊思想的政治人物和支持者。親民黨也不親民,走的是新黨的老路,加上以利益為從政目的的地方派系。台聯黨結合兩大黨的「三軍」,頂著老帥光環。俱往矣。

 台灣所有的「新黨」,崛起依靠的最主要力量,都是理念性的。民進黨是第一個「新黨」。一路提出新的政治訴求,因而成長壯大。新黨是第二個「新黨」,死守中國國民黨基本教義,曇花一現是必然的結局。親民黨是第三個「新黨」,步上新黨的後塵,毫不意外。新黨和親民黨興也「理念」,亡也「理念」。他們選擇了背離台灣趨勢的過期貨。命運該終,只是時間。

 政治是個市場。市場區隔的定位正確,決定努立的成敗。民進黨和國民黨基本上都讓人不滿意,但趨勢佔在台灣優先的一方。無論過去任何一個第三黨的挑戰,概略說來,短期內,兩黨穩穩擁有約70%的市場佔有率。

 對第三黨樂觀的人說:還有30%,甚至更大的空間。比較好問的人說:憑甚麼?三軍對壘,第三黨的主帥何在?亮出名號,比兩大黨如何?三黨各排出20名大將,第三黨又能比下兩大黨?三黨攤開黨章和黨綱,第三黨有否對政黨的全新創造性思維?還是在同樣的框框下,比較會做文章?

 如果比不過,30%的空間仍是兩大黨的優勢局面。兩大黨中間沒有新的市場區塊。民進黨的黨綱基本上沒問題。糟糕的是領導群出嚴重狀況。這是公司內部問題。雖然影響品牌形象,但領導班子和經營團隊會定期更換,這是民進黨逃過萬劫不復的內部民主良方。民主不保證領導得人,只保證替換。民主也不保證選賢與能,只保證人民自己能夠選擇忍耐的最高期限。優秀人才落選和庸才或混蛋高歌,都同時是民主的常態。

 第三黨的市場顯然在中國國民黨這一塊。無論建國黨或台聯黨成立,都不曾撼動民進黨的得票率。但是,新黨、親民黨、臺聯黨的成立,卻都造成中國國民黨的大量失血。

 民進黨在1998年面臨同室操戈,得票率創10年來的新低,但仍遠高於1986年創黨時的22.2%。當年,民進黨摔出30%大關,得票率29.87%,加上「新國家連線」1.59%,「建國黨」1.47%,總計32.93%。低於前一屆1995年的33.84%,仍高於1992年的31.50%。簡言之,民進黨禁得起技術性的分裂,還沒有主流崩解的危機。

 2001年臺聯黨參選,民進黨得票率回升到「新國家連線」和「建國黨」成立前的基本格局,33.38%。而台聯黨得票率7.76%,顯然絕大多數裂解自中國國民黨的一方。2004年,民進黨得票率再上揚,36.32%。台聯黨略增,7.90%。中國國民黨又再度受傷流血。

 市場區隔建立在容易爭奪或可全新開發的地方。第三黨對民進黨將是硬碰硬,對中國國民黨才有搶奪市場區塊的可能性。這個第三黨就叫作「台灣國民黨」。如果還沒有這個黨登記,用這個黨名又何妨。怪怪的?是有點。不過,至少標示著第三黨具有高度的市場戰略觀。

 過去所有的台灣「第三黨」卻都告訴我們,吃緊弄破碗。所有的第三黨都不比兩大黨高明。他們連兩大黨蓽路藍褸、劈荊斬麻的先期過程都想省了。他們連三年、六年的準備都等不及。他們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兩大黨強。他們唯一的夢想,植根於兩大黨的錯誤。這不就是現在兩大黨存活模式的翻版?

 兩大黨誕生之際,都充滿勇氣,較少算計。台灣過去的「第三黨」,一出場都充斥著權謀或想分食眼前利。未來的第三黨絕不會認同這種指摘。可是,如果他們一成立,就要趕快投入競選。他們的行動無異昭告天下:他們是上帝的寵兒,還沒耕耘,就可以收割。他們是戰神之子,還沒整軍練兵,就能廝殺得勝。

 市場有法則。競爭者的不良,提供絕佳的機會。機會卻不會提供給急忙搶進市場的人。市場只等待準備好的人。

 第三黨要進入台灣政治市場,除了兩大黨的爭相壓縮,還有滿眼天敵。台灣是個不熱心追求真實的社會。負有滿足人民「知的權利」的媒體,對真實並不具有最優先的興趣。這正符合兩大黨的最大利益。媒體亂整不是第三黨誕生的良機。所有的台灣媒體都已經靠邊站,它們微弱的茍延殘喘,只對醜化己方之外的人事物有能力著力。台灣媒體盡是垂死的老狗,最大的忠誠就只是對主人乞憐而已。

 新的選制需要觀察。過去的選舉制度,不一定造成劣幣驅逐良幣。但是,讓政治人物無從努力。多席次的選舉,只要堅持惡質到底,保有一席之地,其實很容易。大多數政治人物越資深越沒進步,退化是大勢所趨。兩黨惡鬥就在這種土壤下生根,蔚成遍地荊棘。

 新的選舉制度或許是台灣一個可期待的開始。就兩大黨選票實力和理念優勢來看,中國國民黨短多長空,民進黨短空長多。第三黨則慨嘆一區選一席,壓縮小黨的空間。既有的市場佔有者努力壓縮新品牌,不是聖賢之舉,卻是天經地義。挑戰者沒有萬全的準備,就要匆促上陣,通常是不堪一擊。

 一步一腳印,適用於許多人生領域。座談會上滔滔不絕,不如吸金數萬。寫寫文章,不如跑腿十天。辯證演繹,抵不過遊說成功三五人。行動勝於言語,是市場爭奪戰成敗的鐵律。

 政治真如市場。英美諸國民主誕生之際,也非今日現況。大小企業消長更是不復舊觀。過去一黨專政的中國國民黨,如今搖搖晃晃。1985以前得票率不足20%的民進黨前身,執政快滿8年。現在的第三黨也可能是未來台灣的最大黨。

 想像力和創造力是新品牌的基本生命力。先回想:民進黨當今的天王巨頭,出道時都在30歲上下。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創建時也都是熱血沸騰的青年。他們對未來充滿熱切的想像和創造新典範的能量。

 第三黨不需要甚麼有影響力的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都各自在自己的戰線上。也不需要智慧,只有老人需要智慧。初生之犢只需要理想、熱情、努立和堅定的意志。智慧不長在他人頭上,智慧來自時時刻刻的歷練和自我反省。想像力和創造力才能開發最大可能的資源。

 第三黨要有取兩大黨而代之的雄心。忘記所有的過期資源吧。第三黨不是舊貨組裝噴修中心。第三黨需要的是時間。需要的是那些隨著時間會越來越成熟的人。需要的是,在沒有權力組織架構下,仍能為團體奉獻服務的人。需要的是,在沒有僵化教條下,靠著幾個基本理念,就能集思廣益、隨機應變的一群人。這個描述就是通稱的「革命情感」的來源。

 第三黨需要的是天天準備,和「守節待時」、「乘勢而起」的基本戰略。第三黨要決戰的對象是兩大黨的「三軍」。現在只是兩大黨「二軍」當家的末代而已。民進黨如果2008繼續執政,基本上維持「二軍」格局。「一軍」的美麗島世代全部淡出。「二軍」的美麗島辯護律師還有十來年長路。如果,沒有權杖可使,民進黨就只擺得出「三軍」架式。中國國民黨經過八年的空轉,無論崩盤或執政,基本上都是「三軍」當家。李登輝世代是「一軍」,連戰世代是「二軍」,馬英九世代是「二軍」轉「三軍」。一代當然不見得比一代差,不過,台灣政壇卻正好是如此。

 第三黨起步要早,老老實實做台灣中小企業主都走過的踏實之路,黑手從早做到半夜,還得提著推銷箱夜市擺攤或挨家挨戶。上市要看累積的有形和無形實力。新選制的第二次選舉,才可能是第三黨上陣的最佳時機。

 第三黨切莫陷入「關鍵少數」的思考格局。若是從這樣的格局出發,就不值得台灣人期待或置評。那只是造就某些人的宦海沈浮而已。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