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藍綠之外,之外


/土土

 先讓我們回憶當年一個小人物發跡的傳奇故事好了。

 四年前,總統大選剛剛落幕,伴隨著兩顆子彈的爭議,連宋陣營的選後訴訟還在醞釀當中。這時候,中國國民黨的發言人召開了一場關鍵性的記者會,果斷地揭露扁呂作票的鐵證。

 請容我幫大家複習一下,那位發言人是這麼說的。沒有領公投票的人,就是藍營的支持者;領了公投票而沒有投給扁呂的,也是藍營的支持者。連宋的得票數理應等於前兩者相加的結果,也就是(總票數-領公投票數)+(領公投票數-扁呂得票數)。可是,開出來的票數卻少了一截!更令人髮指的是:這些短少的票數,居然正好等於中選會公佈的廢票數,這難道不是做票嗎?

 「天下有那麼巧合的事情嗎?」那位義憤填膺的發言人,就是國民黨現任立委周守訓。

 後來,我們當然都知道,這些指證歷歷、讓人頭暈腦漲的算式,說穿了不過是個恆等式。他口中所謂的鐵證如山,其實不過是笑話一場。(附帶一提,用GOOGLE 搜索「周守訓」會自動帶出「恆等式」唷。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是個數學家呢)

 鬧出這般天大笑話的周守訓,非但沒有就此與仕途絕緣,反而一夕之間成為媒體寵兒,之後代表中國國民黨出馬競選立委也是四平八穩,現在正準備角逐連任。一個不堪一駁的笑話,反而把一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拱成了政治新秀。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當然,中國黨發言人到底算不算「默默無名的小人物」?這件事的確是有待商榷。不過,顯而易見的是:人民吃他那一套。

 哪一套呢?其實就是藉由一些籠統的辭彙,來描述民眾心目中政治認同的取捨。為什麼有領公投票的,就是綠軍的支持者?為什麼沒領公投票的,就是藍軍的支持者?為什麼在他的描述之下,「我們」的思維模式變得如此低能?好像那種非藍即綠的論調,我們就只能照單全收別無他途。

 所以,這整件事情當中,最糟糕的並不是他論證的粗糙、無腦(坦白說或許根本沒人在意),而是他藉由武斷的論述,在偷渡一種意識型態。非藍即綠、非綠即藍的意識型態。

 事隔四年,我們似乎又看到舊事重演。當台聯大動作開除兩位黨籍立委,引發幾位黨籍立委、市議員陸續出走的風波,各大「本土」電視台的政論名嘴們,也開始仿效周守訓的把戲,故技重施。

 紅衫軍進出台聯黨中央→紅衫軍的訴求是倒扁→台聯是反綠的→台聯是親藍的。這一套論證看起來多麼剔透精湛,好像只要死咬著台聯與紅衫軍的牽連,就可以義正辭嚴地指控台聯要替馬英九佈勝選局,甚至是意欲求統的親中政黨。

 可是,那些名嘴們忘了或者是刻意不提的是:紅衫軍(或者廣義來說:倒扁群眾)的組成,根本不像他們一語帶過的那麼單純。裡頭不只有泛藍群眾,還有親綠學者、有淺綠支持者、有絕望的深綠民眾、有不滿現狀的中間選民。紅衫軍其實一點也不紅,納斯塔線其實根本是道彩虹。

 可是,時至今日,這種種都被名嘴們拋諸腦後了。他們口中的紅衫軍極其單純,就是反綠,就是藍軍,就是反本土政權。任何團體只要跟這個名詞扯上關係,就是外來政權的打手,就是台灣民主的罪人。

 這些貌似理所當然的推論(倒扁=泛藍=反綠=反本土),裡頭潛藏了太多不必然的命題。可是,在二元對抗的框架當中,卻顯得那麼順理成章。以致於公民對國家領導人的批評,居然會被烙上「不愛台灣」的印子,視為挑戰本土政權的舉動。在「本土政權」的大纛之下,執政黨的政權延續,變成歷史進化的必要條件,民進黨變成壟斷「本土」的神格化政黨。

 這叫人情何以堪?

 而究竟台聯為什麼要開除廖、黃,又對黃適卓、尹伶瑛威脅退黨的聲明無動於衷?如果我們從藍綠對峙的框架中跳出來,這一切其實並不難理解。

 如果把台聯當成泛綠當中的小綠,那麼,你就會不解,為什麼廖黃親近大綠、猛抱民進黨大腿的動作(台聯誓師大會時,這兩人都忙著在民進黨的台子上沾長扁的光),會讓台聯黨中央如此感冒。不都是泛綠同志嗎?互通有無是很理所當然的嘛!於是,你就會接受名嘴們的說法:是李登輝器量狹小,要跟陳水扁搶鋒頭。

 如果換個角度,把台聯當成一個在野黨,那麼,你反而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台聯居然會容忍他們的黨籍立委整天和執政黨眉來眼去,對自家黨團的活動反而興趣缺缺。於是,你就會明白,台聯先前沒開除廖黃是他們婦人之仁。開除了反倒是順理成章。

 如果你把民進黨等同於本土,那麼,你就會懷疑:台聯要和民進黨劃清界線,是否意味著他們要向親中立場、向外來政權靠攏。可實際上台聯在民生上走的是保護本土路線,在經濟上要求的是積極管制作為,在國家定位上也始終痛斥終極統一的自甘墮落。如果把台聯當成一個在野黨,那麼,你只會怪它太本土、太鎖國,根本不會認為它要跟中國靠攏。

 這一切顯而易見的事實,卻都被藍綠對峙的潮流所淹沒。我們只聽得到政論名嘴此藍彼綠的簡單切割,卻沒有人在乎一個政黨平日的作為是什麼。

 姑且不論台聯究竟有沒有足夠的氣度和能耐整合第三勢力,但是,從政論名嘴們急巴巴地搶著要把論述拉回二元框架、趕著把台聯抹紅、抹藍,好達成抹黑目的的德行。顯然他們知道,要是第三勢力真的發展下去,他們的日子會變得很難過,所以,要趕快再「教育」一下我們的民眾,讓他們溫習二元對峙的牢不可破。

 如果第三勢力真的形成,他們就得要承認事情沒有他們說的那麼簡單無腦,領公投也可能投廢票(比方我本人),批評「本土政權」也可能愛台灣(再一次舉我本人為例)。二元對立的論調於是顯得自欺欺人,真正為台灣著想的聲音畢竟無法埋沒。

 如果第三勢力真的形成,國、民兩黨就不能再繼續一國兩臺戲的騙局──一邊高唱兩蔣經濟神話、一邊疾呼本土政權命脈,看起來勢不兩立其實都是拿歷史的陳跡在騙吃。因為會有人逼得他們從歷史的陳跡裡頭走出來,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島上,進行務實的政治協商。

 也許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子孫終究將無法明瞭,在我們的時代,「第三」是個多麼重要的命題。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多元的思維,用籠統詞彙概化、煽動人民的操作方式,已經是只有極少數冥頑不靈的老糊塗才會信以為真的把戲。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二元的對抗,生命中充滿了種種你死我活卻又毫無意義的對稱詞彙,他們只能逆來順受,甚至懶得隨聲吶喊。

 而我衷心的希望後面那種情況永遠不要成真。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