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花高興建和樂生療養院拆遷等公共政策議題,日前成了民進黨政府的燙手山芋,而問題所呈現出來的主要面貌,大致而言,是個體/地方利益 vs. 整體/中央利益的衝突,但在利益衝突中,如果執政黨竟而落入二選一的老舊思維之中,最後只會落入兩面不是人的窘境。
就樂生院拆遷爭議而言,既是樂生院民的權益,也是新莊市民行的權益問題;既是文化古蹟保存,也是交通建設的問題。其中固然有利益衝突,其實雙方權益也有交集之處,問題在政府有無透過更符合廣大利益的平台,建構最能兼顧利益的方案。
同樣的,蘇花高興建,雖然在花蓮獲得70%以上市民的支持,卻有相當多的社會精英表示反對;這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建設,卻被環保人士強烈杯葛,更有同樣是促進地方發展但從不同路徑出發而產生的反對聲浪,例如具有經營飯店專業的嚴長壽就公開表示不以為然。
然而,既然是利益衝突,就有剝削與被剝削的兩造出現;興建蘇花高,是剝削大自然,以促進人類在交通方面的利益,但不興建蘇花高,豈非相對的也是剝削花東地區人民的利益,使其在行的權益上落居次等公民的地位;尤其不從環保主義而是從觀光角度出發的受益者,到底能夠帶給當地居民相對多少的長遠利益,恐怕也是無法做出保證的前提。
重點是,整個社會科學的演進,已經有了許多重大進展,提供不同的新思維。例如,地球生理學者拉夫洛克提出蓋亞理論,認為環境問題雖然是人為造成的,但就地球存活的歷史生理學或生命生物學的立場來說,地球的活力與調適機制多少可以減輕科技對自己環境危害的程度,我們需要的是維持及改善各種科技,而非以「回歸自然」的運動來抗衡。
此外,所謂的產業生態學,就是從資本主義與環保主義取得和解發展而來。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的國家技術政策會也將產業生態學列為政策指導原則,讓此一激進的觀念逐漸進入主流。
民進黨在野時的諸多核心價值如反對興建核電廠等環保觀念,在執政之後,幾乎完全撤退,根源就是和中國國民黨一樣,還是站在所謂「大投資、大溫暖」的政府提供者角色,未曾與時俱進,未曾從新思維著手以進行解套的工程。
所謂民主政治,其實就是討論政治。民進黨缺乏從平台吸取經驗以建立共識的效能,所以,公共決策便一直陷入二選一的困境之中,公共政策沒有絕對正確與否,它有時代的衡量因素在左右著,更不是賽局理論的零和遊戲,蘇內閣若不知道真正問題的根源,反而站在問題的對立面,恐會讓自己陷入糾纏不清的死胡同罷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4.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