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台灣沒有「第三勢力」的空間


/曹長青

 國務機要費案被起訴後,政壇就有組「第三勢力」的風聲。現在馬英九又因特別費被起訴,在藍綠兩陣營主帥都官司纏身下,好像「第三勢力」真的來了機會。但是,無論從英美等民主國家的經驗,還是台灣的特殊政情,都令人看到,所謂「第三勢力」的空間實際上非常有限。而且無論由誰謀劃「第三勢力」,最後都只有自毀長城這一個結果。

 英美等西方國家大體上都是由左(傾向社會主義)、右(堅持資本主義)兩大理念而形成的兩黨政治,七大工業國基本都是這種格局,除法國例外,因該國兩大黨派都左傾,右翼傾左,左派極左。

 近年西方也有政黨提出「第三條道路」,但多是左派向資本主義傾斜。像英國工黨提出減稅、私有化、充分市場經濟的第三條道路,被視為向保守黨的海耶克理念體面地「投降」。美國民主黨籍的前總統柯林頓當年簽署削減福利法案,也被視為向共和黨的政策妥協。現任美國總統布希提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被視為向中間靠攏,但在減稅、限制福利、強大國防等原則問題上,則沒有改變。

 英美等西方國家的小黨,沒有哪個敢走「中間道路」,因為他們沒有這個政治本錢。他們都是在各自理念陣營中,由於立場更堅定,光譜更「深色」,才爭得了一席之地。如果把理念模糊化,立場弱化,那他們就會失去深色支持者,同時又由於不是大黨,對中間選民沒有吸引力,結果兩邊不討好,等於政治自殺。

 因而英美等國的小黨,幾乎都是兩大政治陣營中,各自一方的理念「極端者」。美國的左翼小黨,更強烈傾向社會主義;而右翼小黨,則主張政府完全不干預的絕對自由經濟。過去九十五年來,美國兩黨政治中,最大的一次「第三勢力」才拿到百分之十九的選票。但他們不是因主張「中間道路」,而是比共和黨還保守的德州石油大亨裴洛,提出更右翼的經濟政策,結果分了共和黨的票,才導致老布希連任失敗,民主黨上台(柯林頓得票率才四成三)。而近年美國左、右陣營的小黨得票率,最多才是百分之三點五,連半成都不到。而如果他們提出「中間道路」,則會全軍覆沒。

 除了西方民主國家的慣例外,台灣特殊的藍綠政情,也難以給第三勢力空間。所謂藍綠,明顯是兩種認同的選擇:「藍」認的是中國,「綠」認的是台灣。而且隨著民進黨執政後走本土化,更刺激中國國民黨反彈,他們不僅「聯共」,要「終極統一」,馬英九甚至矢言,對已正名的機構,如果他執政就改回來。這種「藍綠」對峙,不會隨經濟等其他因素改變而降低。

 在這種特殊政治格局下,如果哪個政黨說要「不藍不綠」,實質等於說既不中國,也不台灣,不關心「國家認同」問題。而一個政黨遠離了政治核心議題,其實就是自我選擇出局。

 沒改變方向之前的「台聯」原在綠營中的地位,以及「親民黨」在藍營中一直扮演的角色,都類似英美的小黨,是本理念中更「深色」者。宋楚瑜在市長選舉中慘敗,聲明退出政壇,但親民黨卻不會提出不藍不綠的中間路線,因為它的基礎是「深藍」,離開這種「深色」,它就無法存活。

 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提出要走「不藍不綠」中間道路的,多是曾為綠營的人。像倒扁第一波的所謂「親綠學者」,後來高喊「超越藍綠」的施明德等。而這些聲稱「不藍不綠」者,其實最後都是向藍色靠攏,或者實際上起到給藍營助陣的作用。

 有人批評說,在目前藍綠對峙的政壇下,想搬弄政治風潮,組什麼「第三勢力」,這又是想走一條「權謀」之路。實際上,今天在台灣,誰還熱衷「權謀」,誰就是「時代錯位」。在中國國民黨時代,由於是專制政治,所以,「權謀」橫行,政治是黑箱作業、暗盤分贓;權謀政治的最大特點是「跟人」(權力者),因為是人治。而今天台灣已是民主政治,是選舉文化,政治人物只有「跟民意」這一個選擇。競選與投票,使權力透明化,民意是權力的來源。權謀不僅損害民主政治本身,而且也根本行不通。

 ○八年的總統大選,藍綠雙方都認為非常關鍵。對綠營來說,有人說這是台灣四百年歷史以來最後一戰;藍營則感覺,它將是決定中國國民黨是否被歷史埋葬的一戰。馬英九因特別費被起訴,很可能會刺激藍營的危機感,反而使他們更同仇敵愾,凝聚力量。因此,綠營更應該團結一心,振奮士氣,打贏這關鍵的一戰,任何一步棋都疏忽不得。在這個歷史時刻,任何政黨或領袖,到底是為了台灣的前途和利益而打拼,還是玩權謀,為私利,都將受到嚴格的檢驗。(原載《自由時報》2007年2月25日「新春專論」)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