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文專題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台文上馬

反對正統漢字傳統霸權


/Ko Tsi-jin

 前臺北市長馬英九因首長特別費公款私用,遭查黑中心檢察官以貪汙罪名起訴,為這位政績不佳、能力平庸的首都市長再添難堪的一筆爛帳。

 馬英九施政,荒唐事很多,以下試舉一端,主題是深綠顯學核心課程之一的台灣語言文字社會學,所揭露的不是昭然確切的錯亂弊端,而是某種幽微迂迴的觀念發酵。

 馬英九主政八年下,臺北市以全世界的正體漢字首都自我期許,並已主辦數屆漢字文化節,將繁體字正名為「正體字」(那簡體字不就是「歪體字」?!)。 

 我對這種文字優越意識一向甚為反感,但反感的根底不是那麼明朗與清晰,直到最近由於工作關係對這題目做了一點思考,才發覺原來那反感所連結的,是對正統漢字傳統霸權的反思,以及對台灣在地語言書寫系統的關心與不平。

 今年國中基測首次納入升學採記的寫作測驗,評分標準規定要用「正體字」,「俗體字」或「簡體字」皆視為錯字,公佈評分規準的台師大心測中心表示,錯字超過三個,並影響文章語意表達,才會扣分。

 這標準不算嚴苛,也給予閱卷老師相當的評分彈性與空間,然而,所謂正字和錯字的相關教育與文化爭議,實應放在較寬廣的漢字應用與演變環境來考量。 

 去年三月間,媒體誤傳聯合國中文文件將「改採」簡體字(其實一九七一年中國加入聯合國後即已如此),國內遂掀起一波討論浪潮,圍繞中文繁簡字體使用與流通情況展開針砭與論戰。說是論戰其實國內態度相當一致,中華文化保存論者擁護傳統繁體字自不待言,在地文化發揚論者也以繁體字做為可與中國立即區隔的文化品牌。

 包括馬英九幫的文化人士在內,許多人批評中國官方簡體字欠缺內在結構邏輯、外部形義聯繫及歷史意義傳承,更多人泛泛指責或嘲弄其破壞扭曲傳統文字之美,例如簡體字的愛有「愛」無「心」之類的。

 這些批評可能都對,也都有其關注所在,然而,放在長久的文字流變史來看,漢字的演化和變異在每一個歷史階段、每一個漢字流通區域(包括日韓等國)都不斷在發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所制定的簡體漢字在相當程度上,不過就是在政治力介入的情況下(制定國家官方語言文字哪一次不需要政治力介入?),把一些民間社會和民俗文藝裡沿襲已久的用法列入標準規範而已。

 再者,漢字改革也是五四文化運動青春活力精神的一支,當時示威遊行的宣傳品〈北京學界全體宣言〉的起草者,當年二十三歲的羅家倫先生,一九五○年代在台灣擔任考試院副院長期間,受聘為教育部簡體字研究委員,便不畏當權的政治與文化勢力圍剿,公開提倡中文字體簡化,以便簡化學習工具、擴大知識平均分配。教育部現即編有《異體字字典》,廣為搜羅各式各樣在古文獻和俗文學等出現過的變異字體,其中也包括中國現行的簡體字。

 更重要的是,從在地視野出發,由於具備本土歷史文化脈絡的台灣語言含有非漢字傳統的成份,有學者主張借字或造字,也有專家認為非靠羅馬字來做根本的補充不可,這都將為漢字傳統加入更多異質的元素,也都是語言應用與書寫系統為符合實際需求而變遷演替的一環。 

 就某種意義而言,原是全面去除漢字代以羅馬字的過渡角色的中國簡體字,以及融入羅馬字的台灣在地文字系統,兩者都代表了跳脫正統漢字規制的努力與突破,目前在台灣的傳統漢字主流社會裡,卻因為教育界和一般人對羅馬字等非漢字元素的陌生與下意識的排斥,都遭到一定程度的邊緣化或小醜化,壓抑了論述的活力與實踐的生機。而相較於臺北已出現甚具規模的簡體字書店,台文書寫的呈現在台灣更是小眾裡的小眾。

 類似基測寫作測驗評分標準的俗體或簡體或異體漢字之辯,希望教育界和文化界在探討相關議題和進行相關活動時,別只顧著辨識「正字」或「錯字」甚至「歪字」而忽略了整體語言文化形成與發展的歷程與效應,為莘莘學子和一般大眾培養較寬闊的文化視野。

 而相較於馬英九團隊為特別費事件想出什麼大水庫小水庫理論的創意開脫辯辭,對於這廣遠深邃的語言文化社會議題,馬英九及其團隊在亟欲建立正體字正統地位之餘,只要展現出為特別費弊案脫罪所使出的百分之一的創意想像能量,想必馬英九那所謂「連結台灣」論述就不會那麼貧弱與無稽。

 首先,就為既丟了中國、想連結台灣又很勉強的中國國民黨,無能在中國維護繁體漢字所代表的優美豐富中華文化於先,又在台灣大肆破壞在地語言文化根基(曾下令禁止通行於基督教會及其傳教社區的台文羅馬字)於後,表達一點真誠的愧悔之意吧! 

 要保護繁體字無妨,要發揚光大繁體字的正統文化精神也無傷,但是,繁體字的擁護者啊,請不要學被控貪汙見笑轉生氣憤而參選總統的馬前市長吧──不要懷著繁體字在中國不敵簡體字的歷史仇恨或羞慚,也見笑轉生氣不容許或譏嘲包括台文系統等任何挑戰正宗漢字傳統的思想與作為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