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傅利曼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意謂人間沒有「不勞而獲」之事,無論人民爭取救濟,企業要求補貼,員工奢望福利,沒有豐沛的「預算」,就不會長久,而人民、企業、員工、與政府,如果沒有貢獻自己的努力、創造自己的價值,就不可能積累可以支應龐大預算的財富。終究,所有的餐點都須付費,而只有用自己所創造的價值來交換財富,才是最有保障,最能長久,也最無可限量!
所以,政府的使命,除了公平分配既有的、有限的國家資源之外,就是要創造一個源源不絕、生生不息的機制,使國家資源或財富,從個人經濟、個體經濟、到總體經濟,快速而大量地增長積累。於是,規劃國家的大願景與大策略,凸出國家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居於絕佳定位的比較利益,掌握無可替代的國家核心競爭力,用政策、用法令、用一切宣傳手段架構出一個結構性的繁榮,使國家、企業、員工、與人民,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都能夠穩佔戰略的制高點,化威脅為助力、轉劣勢為優勢,甚至是攻勢!無論景氣循環,也不管對手挑戰,我都處於高屋建瓴之位,駕馭潮流,水漲船高,薈萃英才,百戰不殆。全球輻輳,民殷國富,乃措國家於盤石之安!
然而,十餘年來,台灣的所有政治工作者,似乎深陷「彼此共構」的惡鬥僵局之中,無法自拔。所有論述,一切手段,就是以爭奪「執政權」為最終目標,以至於政綱政見,所作所為,率皆以打倒對手、勝出領先為務。明察秋毫,不見輿薪,甚且短視近利、依違兩可,更討好光譜兩個極端之選民,以至於以暴易暴,以恨解恨,胸襟日蹙,格局狹隘,紅海肉搏,競趨下流,遂成台灣目前不勝不敗,不生不死,難解難分之困局!坐視週遭國家之突飛猛進而一籌莫展,除民主內戰、你死我活的自由民主而外,台灣已逐漸淡出全球的視野。
台灣政治工作者之失智寡慮,治國無方,任令國家沉淪、生民塗炭,連專制獨裁的中國、越南謀國者之不如,豈不令人浩嘆!亦可見政治惡鬥戕害政客與人民心靈、心胸、與智慧之烈矣!而鷸蚌相爭,寧欲拱手奉送於虎視眈眈之漁翁乎?
無論藍綠統獨,訴諸族群、是非、與意識型態,都已到了強弩之末,雙方在紅海策略的賽局之中,不只用盡招數,而且招數已老,因為顏色與立場,多已關閉溝通之道、說服之門,勝敗都是偶然,因為都沒有必殺之技了。敗固是慘敗(些微之差,慘),勝亦是慘勝(半數不服,慘),而楚河漢界、國家分裂,在野惡意杯葛,在朝寸步難行,政權輪替,角色易位,而僵局依舊、惡鬥不止,國家持續向下沉淪也。不有藍海策略,不練必殺之技,以撼動人心,以一新耳目,以贏得壓倒性勝利,不足以讓台灣出幽谷、遷喬木,扭轉惡性循環之劣勢,造就螺旋向上之契機也。
社會之本質,為整體、為多元,就像黑暗閉塞的中世紀一樣,社會本不應為宗教掛帥的社會;就像十九世紀貪婪無情的資本主義一樣,社會本不應為財富掛帥的社會;就像二十世紀殘酷洗腦的極權專制一樣,社會本不應為政治掛帥的社會;同樣地,就像二十一世紀被統獨與新舊撕裂的台灣一樣,社會本不應為意識型態掛帥的社會。獨沽一味,可以風行於一時,卻違背人性之豐富與多樣,強行推銷,非但民意反彈,亦且營養不均、百病叢生矣。
藍綠惡鬥,主張偏頗,容或局部基於人性、切合真理,卻因無限上綱、以偏概全,而嚴重傷害了社會之為整體與多元之本質。如泛綠之「凸出台灣主體性為主流價值」十分正確,以之否定所有兩岸經貿交流則扼殺台灣之獨立與繁榮。泛藍之開放三通、加強交流,有助於台灣經濟,而全無防範則開門揖盜、引狼入室。政治經濟之外,舉凡生活、環保、文化、宗教、思想、學術,更不在藍綠兩陣營思慮之中,以至於雙方政見乏善可陳,所謂願景,多為政治願景,所謂策略,多為鬥爭策略。識淺量狹,短視近利,治國無方,致遠恐泥!
台灣亟需一個全方位的「文藝復興」,以開展一個全幅的人生境界,建構一個整體的、多元的健全社會。自由民主法治,已經把台灣人民從黨國專制時期的「從屬關係」(Sub-ordinate)解放、拉平為「對等關係」(Co-ordinate),政治與政客的權威,不再高於其他價值如宗教、財富、文藝、流行等等。
百無禁忌的創意環境,更加速多元社會萬馬奔騰、百花齊放的發展。這些正是二十一世紀新台灣的重要內容。它們的重要性,絕不低於政治、經濟,乃至於荒謬無聊、更常常奴役人心的所謂意識型態。台灣社會其實已經準備好了,台灣人民更早引頸企盼,就是在等待一個大願景與大策略,好讓台灣脫胎換骨、扶搖直上。
從發現台灣在全球獨一無二的比較利益開始,建構出台灣無可取代的核心競爭力,營造一個駕馭潮流、水漲船高之結構性的繁榮,服務於所有國家、企業、人民,輻輳全球利益、交流、關注,成為不可或缺的世界樞紐,以躋台灣於盤石之安。一向為放送伯論述的重心所在。
獨沽一味之午餐,食之無味,有害健康,全民尚且要付出慘重代價,卻依舊趨之若鶩、終不言悔;豐盛多元之晚餐,山珍海味,均衡營養,敝人從來就全力無償奉獻,而往往菜涼飯冷、吝於一顧。焦頭爛額座上賓,曲徒徙薪無人問,一桌好菜,誰來晚餐?
且先從政治大餐,走向經濟主菜,若有餘裕,不妨賜讀新書二部,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曰「第四個奇蹟」。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1.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