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總統候選人該怎樣產生?


/曹長青

 北高市長產生後,人們更關注下屆立委選舉,尤其是總統大選。對於執政黨來說,當務之急是兩個問題:一是要不要把立委和總統選舉「二合一」;二是誰更合適出任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技術性的問題很複雜,這裡僅討論幾個原則。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台灣的民主之路,更是國家正常化之路,其根本方向,應該是盡快擺脫蔣介石時代遺留的早已不合時宜的體制,包括揚棄五權架構,採用三權分立;終止南京憲法,制定台灣憲法;廢除舊國號,爭取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也就是說,要在政治上盡快揚棄中華民國舊體制以及各種陋習,走向以美國為代表的較成熟的憲政民主,融入西方文明。

 眾所週知,美國是總統制,眾議員任期兩年,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四年總統大選時,也改選全部眾議員和三分之一參議員(以保證參院有足夠的資深議員議政),等於是總統和國會改選「二合一」(總統任期中間的「中期選舉」,再改選一次全部眾議員和三分之一參議員)。

 但在台灣,總統大選,立委改選,北高市長,還有其他縣市及地方議員的三合一選舉等,都在不同時間舉行,結果造成台灣每年都在選舉的感覺,不僅政黨和選民都疲於奔「選」,而且勞民傷財。

 現在台灣兩大黨都傾向把總統和立法院改選「二合一」,這是改革的方向,應予支持。至於這種改變到底暫時對哪個黨有利並不重要,關鍵是它將長期有利於選民,有利台灣的長遠民主政治。

 如果確定總統立院選舉「二合一」,最佳時間應是在○八年;也就是說,把立法院選舉推遲到○八年總統大選時,而不是把總統大選提前到今年底。因為從三個角度來考量,都是推遲的好處大於提前。

 首先,從體制上來講,改變總統任期的複雜性要超過立法院,因涉及修憲。而且如果年底選,距離產生新總統已不到一年;藍營方面,雖然馬英九已擺出「舍我其誰」的架式,但綠營迄今人選未定,時間明顯比較緊迫。其次,下屆立委選舉要重新劃分選區,也需要一個充分的時間準備;第三,從習慣上來講,雙數年比較順眼、順耳、順感覺,而單數不符合人類的習慣和審美常態。這就是為什麼重要的國際體育比賽和絕大多數國家的主要選舉都選在雙數年,而且相隔的年數也一般都取雙不取單。總統和立院是兩個最重要的選舉,周全細致的考慮是非常必要的。

 選舉時間確定之後,馬上就面臨候選人的問題。根據「民進黨公職候選人條例」,總統候選人是「民調加直選」混合方式產生,而且主要靠民調(佔七成),黨內直選只佔三成。而在美國,兩大政黨的總統候選人,全都不靠民調,完全是以黨內直選產生。像上屆美國總統大選時,在野的民主黨就有十一人出來參加初選,他們要逐個州在當地民主黨員中爭取選票,誰贏票最多,誰就獲本黨提名。這種做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黨內密謀、政治分肥;同時由於直接訴諸選民而更體現民主,也真正公平。而靠民調,大家都清楚其水份和不真實程度有多大。

 民進黨不僅有所謂「四大天王」,還可能有「黑馬」。現在就已有誰和誰「搭配」選總統的呼聲。但目前的關鍵,不是搭配問題,而是確認具有什麼水準的人,才適合做總統候選人。簡單說,候選人起碼應有兩個原則、一個「人格特質」。

 第一個原則是在政治上,總統候選人要有堅持台海兩岸「一邊一國」,通過制憲正名,使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化國家的道德勇氣和決心。今天台灣面臨的主要問題,既不是「貪腐」,也不是族群矛盾,而是國家認同。

 在關鍵的歷史時刻,綠營需要一位明辨是非、有理想精神、敢於擔當、不畏強權(共產黨)和舊勢力(國民黨)、勇於承擔歷史責任的政治家,而不是左右逢源、計謀至上的政客。下屆總統任期非常關鍵,如果綠營繼續執政,那麼,本土政權就有非常有希望一舉沖破舊勢力的阻隢,完成國家正常化的進程。而這個問題一解決,族群矛盾會立刻大幅降低。

 第二個原則是在經濟上,能夠堅持台灣的經濟主體性,防止一面倒傾斜中國,掏空台灣。候選人必須認清對岸政權的本質,它大量吸收台資,而後用經濟這個強有力的杠桿,即使無法迅速逼迫台灣接受統一,也足以左右台灣內政,使台灣陷入越來越不「自主」的困境。所以,綠營的總統候選人,需要有敢於抗衡短視商人的魄力。

 除上述兩原則之外,總統候選人還應有一個「人格氣質」﹕要為人真誠,寧可憨厚有餘,也不要過於精明(算計);在關鍵時刻能夠堅定地忠誠本黨和本陣營理念,而不是做什麼「切割」小動作。未來的台灣政治,需要的不是「大內高手」,而是堅持原則,有堅定理念,以不變應萬變的純樸且有膽識的政治家。

 但這樣的政治家,不是用宮廷政治,用黨內協商或私謀可以產生的。它只有經過全黨直選,由多數普通綠營選民靠「常識」判斷選出。如果民進黨產生總統候選人的制度不改革,勢必導致權謀橫行,派系爭鬥不斷。而在這種內耗的情況下,也很難選出真正勝任、並在未來不讓選民失望的綠營總統。(《自由 時報》2007年1月7日「星期專論」,作者授權同步刊出)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7.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