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專任黨主席後的第一項重要宣示,就是藍綠合解大於國共合作的所謂馬修路線。這項宣示,表面上看來是對民進黨釋出善意的表現,實則卻是去連戰化、走自己路的一個重大訊號。
馬修路線其實代表了幾個意義:
一是承認國民黨至今為止,確實存在國共合、藍綠鬥的政治路線;
其次,既是修正主義,顯然就是修正前任黨主席連戰的路線,也代表著馬英九將走自己的路;
三則向民進黨淺綠支持者釋出善意,爭取選票;
第四,則是階段性的從親中微幅擺向親美,以爭取美國對馬英九角逐總統大位的放心和信任;
第五、台灣經濟正處在往上攀升的態勢,凡是破壞這種態勢的政治動作,都不利於爭取民心。
在馬英九專任黨主席之後,會有這樣的路線變動,主要導火線應該是北高市長該贏未贏所帶來的衝擊,尤其馬英九全力衝刺輔選高雄市長選舉,竟然無法得越雷池一步,讓馬英九神話一夕破滅,使其必然要進一步思考,維持目前北藍南綠僵持的格局,是否對二○○八大選有益,從而必須有不同以往的相應對策提出。
然而,路線是否能夠輕易修正和落實,卻將受到結構性的因素影響。從時機而言,距下次的國會及總統大選僅剩一年之間,基本上是政權爭奪戰的場域,要藍綠兩大陣營在這段時機攜手合作,有實際上的困難。從指標性法案而言,軍購、黨產、18%改革案、監委提名、廉政公署、直航等相關法案,都充滿著複雜的政治考量,能否有所突破,才是朝野能否和解的表徵。
再者,誠如王金平所言,國民黨內總統候選人不會只有一組,馬英九去除連戰影響力的決心已是公開的事實,這必然會造成試圖分享黨內權力者的反撲,黨內的學肘,將影響路線修正的幅度大小;更何況親民黨是否納入國親聯盟尚在未定之天,其牽制力量不可謂小。同樣的,民進黨內有四大天王之爭,為爭取深綠的選票,誰敢真的像謝長廷那樣主張和解共生?沒有民進黨的積極呼應,所謂和解只是口號而已。
民進黨執政近七年來可謂受到無窮無盡的凌遲杯葛,第一家庭更遭到抄家式的待遇,就在最後一年突然中國黨要改當大善人了,這無論如何都無法說服綠軍選民的。更重要的是,馬英九的特別費案尚未了結,這時候說要和解,只會讓民進黨認為是心虛的一種表現。
可以想見,馬英九現在最想做的三件事,一是修正路線,其次是整合內部,三是勤走基層。修正路線是做大方向的調整,整合內部則以凝聚戰力,勤走基層是為了彌補從台北看台灣的盲點,據以擬定良策。然而,這三部份都不是容易之事。主要還在於中國黨黨務機構並未大幅改革有關,以老舊之黨機器要從事重大改革,其困難可以想見,因此,中國黨未來內部的人事變動,特別值得注意。
台灣確實需要休養生息,朝野更需理性互動,這原是民進黨及中國黨口中都不敢否認的共識,馬英九提出藍綠的距離不應比國共的距離還遠這樣的觀點,等於是對過去多年不理性杯葛的變相認罪,但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是雙胞胎,凡路線之變動,都代表著一場鬥爭的開始,馬英九顯然準備將責任都推給連戰時代的作為,這等於是再度捅連戰一刀,馬英九的鬥爭狠勁,其實不下於胡錦濤之對待江澤民。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7.0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