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市長選舉後,中國黨內部揚起一陣「馬英九應該和南部人搏感情」,或者「中國國民黨與本土化有距離」的檢討聲浪。這個聲音透過新聞媒體與政論節目的傳播,而逐漸形成廣泛討論的社會氛圍。
台灣自許久以前,便一直存在著「優勢族群」的論點,在這個論點之中,台灣住民被二分為「優勢」與「劣勢」等兩個區塊。而所謂優、劣勢的區分判定,主要有兩個基本的準則,即:收入與教育程度。並藉由這兩個標準進一步擴展,以至與社會身分、地理區域、族群文化、甚而政治傾向等因素結合,而成為一個巨大的價值體系,亦即:意識形態。
自中國黨跑路渡台以來,一直保有重北輕南、重官輕民、重中輕台等種種差別認知,並且以這種認知為其左右主政行為背後的潛在思想。就中國黨渡台以及日後民主政治的歷史時限判斷,這種差別認知的存在先於「優勢族群論」,因此,可視為「優勢族群論」的前身,一種潛在性的、尚未結構化的「草稿」。日後,一再藉由各種發聲工具,如:教育、媒體等,將這種觀點反覆的宣傳、再現,而逐漸的深化於社會集體認知之中。
台灣北部,尤其是台北市,一直以來便是中國黨所重視的區域,其將台灣絕大多數的資源集中於斯,並將所有的中央政府機關建制於斯,同時亦將「自己人」安置於斯,以造就台北市為台灣首善區的名聲與實質內涵。如此,以台北市為中心點,向外擴散,地理上距離這個中心點越近的地區,在這個佈局底下,便越為重要;越遠者,以至於南台灣,便自然成為被忽視的所在。
就「族群優勢論」的角度而言,台北市成為這種如幽靈般的潛在性意識形態的身體。換句話說,這種論述藉由台北市而活著,同時它亦控制著北台灣地區民眾的腦子。當這種優勢論點出現的同時,自然的南台灣成為其論述底下對立的一造,亦即:劣勢的地區。
我們曾經聽說過:「台北什麼都有」這種說法,今日若非高雄市利用六年的時間窮追猛趕,我們還得接受「台北什麼都好」這種說法,事實上,六年前的台灣社會,已經存在著這種論調。至於,支撐於這種論調背後的力量,便是發展已久的「族群優勢論」。
當人們習慣說:「台北什麼都好」的時候,其表達面背後的意思其實就是「南不如北」的刻板印象。這對生活在南台灣的人來說,未必服氣,但是,面對北部主導輿論的社會現實之下,也往往得如:「啞巴壓死囝」般,暗自吞忍、屈就。
在中國黨來台將近六十後的今天,忽然在近日高雄市長敗選之後大談「本土化」與「和南部人搏感情」的論調,其背後彰顯的是對「收復」南台灣政權可能性的危機感;同時,這兩句宣示性話語的背後,亦隱藏著將南台灣視為一個難以理解的、畸形的、甚而蠻荒的地區;而南部人便非我族類,屬於難以理解的人群。
可笑的是,中國黨既然對南台灣有著如此荒唐的錯誤認知,那麼,大可預見中國黨這一次的檢討,對南台灣的民眾而言,將沒有太大的實質意義,甚至在黨內不會長久,喊一喊便算了!
同時亦可悲,中國黨已經陷在自己編造的「優勢族群」論述裡,矇著眼睛而不自覺,宛如一群瞎了眼的政客,自欺欺人!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12.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