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顯學系列首頁

深綠顯學系列之獨立影評

理念追求與生命情境共通的悲壯


/Ko Tsi-jin

 有論者指出,一九五○年代後期至一九六○年代,台語(Holo 台語)電影盛極一時的繁華光景,就電影工作者和觀眾群的聚落效應而言,乃是基於台語族群的特殊性格及共通生活型態,自然顯露某種製作理路與故事邏輯的默契展演,導演知道電影是拍給誰看的,觀眾進電影院之前也已預期會看到什麼樣的故事,像是老朋友固定聚會,許多想法與關懷不說自明,都是暗自浮動的溫暖熟悉的存在。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正在上映的今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吹動大麥的風》,其實就是一位同情愛爾蘭獨立運動的導演,拍給認同獨立運動理念、對獨立運動邏輯也多所浸淫的「老朋友」看的,這從本片幾乎一面倒把英軍描繪成兇惡殘暴之徒(只有英軍裡的一位年輕軍人幫助愛爾蘭共和軍成員逃脫)並且大量討論國家獨立後 更細緻的國家權力配置及其與財富產生過程的關聯 可窺其端倪。

 這部電影呈現一對兄弟因獨立理念路線之爭,導致最後哥哥槍斃弟弟的悲劇,對應到目前台灣政治統獨爭議,使得許多傾向統一論者咬住受(台獨)意識形態左右與操弄的難堪與不值,甚至可突顯獨派不顧倫常自相殘殺的偏激形象。然而,那位殺掉弟弟的哥哥,在愛爾蘭獨派陣營裡,卻是屬於與英國妥協、接受英國認可的某種獨立形式的一方(也就是趨近統派),對那些主張完全獨立的所謂基本教義派,進行殘酷鎮壓,連弟弟都不放過,成為英軍打擊愛爾蘭共和軍的翻版。 

 相較之下,電影結尾弟弟臨刑前的恐懼與迷惘,則顯得人性與真實,沒有為理念赴死的大義凜然的空泛豪氣,他知道某些事必須堅持(不能當抓扒仔),但堅持的心理支撐不是那麼絕對與穩固。他之前為了自己人密報英軍導致共和軍傷亡事件,按照指令槍斃了孩提玩伴時,曾說「這個愛爾蘭最好值得我這樣做」,然而,這個形同全片核心問句的問題,註定是沒有答案的,因為不管政治局勢如何演變,他終究無法知道他所全力奉獻的獨立的愛爾蘭到底值不值得他所做的一切。 

 這獨立運動的悲涼與滄桑、美麗與哀愁,實不足為外人道,連那親手殺死弟弟的哥哥也要涕泗縱橫,並專程將弟弟的遺書與遺物送回故居,聽著弟弟的愛人一次次哭訴「不想再見到他」;同樣的淒厲控訴,之前弟弟也在他殺死的孩提玩伴的傷心母親口中聽過。

 台灣獨派人士看這部電影,被挑動的想必是理念追求與生命情境共通的悲壯與蒼涼,所撞擊的想必是天地人性的某種沉重與塊壘,如果傾向統一論者想要做一些局外人的詮釋與諷刺,也想必會在獨派不說自明的想法與關懷,以及暗自浮動的溫暖熟悉的存在中,也就是在深綠顯學強悍深刻的文化詮釋力量底下,顯得貧弱與渺小。(本文PHP版


附錄:

中文片名:吹動大麥的風
英文片名: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英國上映日期:2006/06/23
台灣上映日期:2006/12/08
類型:劇情、戰爭、史詩

本片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導演:肯洛區(甜蜜十六歲、航向幸福的旅程)
編劇:保羅拉瑞提(甜蜜十六歲、航向幸福的旅程)
演員:西利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冥王星早餐)、Pádraic Delaney

發行公司:Pathe、海鵬(台)

英文官方網站: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co.uk/

中文官方網站:http://barley.swtwn.com/

劇情簡介:一九二零年代,愛爾蘭對抗英國軍隊爭取獨立的故事 ,一對曾經患難與共的革命兄弟,最後竟因理念分歧導致兄弟鬩牆的悲劇下場。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