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北高選舉,基本上是穩住了綠色陣營搖搖欲墜的劣勢,接下來,該是坐下來檢討的時候了。
首先,我們應該要論功而給予喝采,至於誰是這場選舉的最大功臣呢?我們可以倒 過來看,那一個人,假如他沒有參與的話,局勢會惡劣到什麼地位步?這樣的話,一切都變得很清楚了。
以我看來,謝長廷幾乎是雙手托天把民進黨從全盤潰散的危機中挽救回來,假若沒有謝長廷的高雄愛河奇蹟,陳菊是完全沒有勝選的機會的;假如不是謝長廷在台北市造出不能忽視的氣勢,中國黨大可把所有的資源完全灌注在高雄市長及兩市議員的選舉上,民進黨此次不慘敗也很難。有人說他一個人在打兩場選戰,形容得最為入神。
命運一再地讓謝長廷失敗挫折,而這些挫折,後來卻成為綠營命脈延續的種子。第一次和陳水扁爭逐台北市長挫敗而南下高雄,在希望渺茫下努力經營,把高雄改造成為愛河奇蹟;第二次是在被逼下行政院長後,接下競選臺北市長不可能的任務,以他過去的高雄政蹟和個人魅力,一方面和藍軍對峙,一方面要隱忍綠軍內部諸如羅文嘉、蘚貞昌、新潮流等所放出來的冷箭,最後仍不辱使命地撐住了北高的綠營局勢。
或許是命運的反諷,也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安排,謝長廷志業的不幸卻成為台灣人民的萬幸。假如謝長廷當年擊退陳水扁而逐鹿臺北,今日的高雄就不會有陳菊的險勝;假如謝長廷沒有被逼下行政院長,自然就不會有人能穩住北高的局面。
謝長廷固然是敗軍之將,但在戰役中的表現及貢獻卻將他推到更高的層次。當年華盛頓被所帶之軍一敗再敗地被英軍痛擊到幾乎完全潰散,外患不停,內憂不止,卻使他在其中學習與進步,謝長廷會不會也是這樣呢?我們就好好地觀察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12.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