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用選票解決「認同問題」


/曹長青

 過去幾個月的倒扁和所謂反貪腐運動,攪亂了很多台灣人心。一些不識或不顧大局的綠營人士,也跟著藍營的指揮棒起舞,擺出「反貪腐」這個永遠「政治正確」的姿態,聲稱「超越藍綠」,似乎台灣的藍綠之爭真有超越的餘地。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國民黨反貪腐,就像共產黨要民主,對此你頂多只能聳聳肩;如果當真,不是人家錯,是你自己錯;這是不需要任何政治智慧的常識。但綠營居然真有所謂的學者、政治人物等也一本正經,甚至義憤填膺地把貪腐當成台灣的頭等大敵,以至於面對這個大敵,連藍綠都可以超越了。這實在是出乎常態、常理的。

 事實是,在台灣沒有成為正常國家之前,在台灣政治舞台上競爭的兩大黨之一,連台灣這個國家都不認的情況下,「反貪腐」根本不應是政壇和民間(尤其是綠營)關注的主要議題。當民主制度健全和成熟了,貪腐問題是自然可以有效限制的,就像台灣政黨輪替之後,不管是哪個黨的貪腐官員都無所遁形,這就是為什麼貪腐問題從來不是西方民主成熟國家爭論的議題。但是,在不正常國家的狀態下,民主制度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成熟(就像今天台灣這個根本無法正常運作的國會),於是,反貪腐就永遠只有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值得慶幸的是,在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面前,綠營絕大多數基本盤的民眾和政治人物,從一開始就認清了國民黨打著反貪腐的口號,事實上是行政治鬥爭之實,就是要透過倒扁而倒綠,最後倒掉台灣在世界上獨立站立起來的希望。

 從立陶宛三國和蒙特尼哥羅等例子都可看出,一個國家能否獨立成功,關鍵在內部,在認同自己國家的力量是否足夠;外因會有影響,但不是決定因素。立陶宛有百分之十的俄國人,他們也像馬英九一樣,渴望「終極統一」,也存在認同問題。但佔人口八成的立陶宛人,用一次次投票,淘汰了那些大俄國主義者的政客,鞏固了本土政權,用選票解決了「認同問題」,贏得了一個有尊嚴的自己的國家。 

 北高市長選舉在即,民進黨候選人的勝敗,對綠營在台灣的勝敗舉足輕重。上個週末,為爭取台灣人民的權利奮鬥了幾十年的台獨前輩彭明敏、辜寬敏、黃昭堂和高俊明連袂力挺民進黨候選人陳菊 。他們幾位多年來理念清晰、識大局、重大局,不計個人得失地為台灣走向正常國家而拚搏;他們的選擇,為選民明確了一個正確的方向。正如高俊明牧師所說,高雄市長選舉攸關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人權尊嚴和主體性,「高雄過關,台灣才有機會」。而綠營在台灣的勝利,是台灣在世界站立起來的前提!(本文首刊2006.12.04自由時報《曹長青專欄》,作者授權轉載)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