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藍與綠:當前臺灣政治變遷的基本結構


/曾建元

 要真正看懂臺灣政治,我認為應當要先掌握臺灣政治變遷的基本結構,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從這個基本結構出發,雖然不能解讀所有的政治現象,但大致上也可以揣度出一點方向。

 當前臺灣政治變遷的動力主要來自藍綠的對立,泛藍指的是中國國民黨和與該黨意識型態、群眾基礎親近的親民黨,泛綠則指民主進步黨以及與該黨意識型態、群眾基礎接近的臺灣團結聯盟;泛藍在野,泛綠在朝。不過,他們的政治分歧與目前的權力位置是無關的,而是出自於不同的國族認同,泛藍傾向中華民族國家認同,泛綠則傾向臺灣民族國家認同;而事實上,不同的國族認同又各有其唯物的基礎,泛藍擁有戰後國民黨憑藉威權統治所累積超過半世紀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資源,泛綠則是反對國民黨統治的各種力量的匯合。

 藍/綠=國/民=野/朝=中/臺=統/反,約略形成臺灣政治社會的二元結構,這一個二元結構,正是臺灣百年的殖民/反殖民歷史的結晶。

 臺灣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割讓日本,日本當時在台灣所實施的,是完全不同於日本內地的殖民法制,當武裝反抗遭到徹底鎮壓之後,臺灣人的反抗策略,乃轉而採取憲法鬥爭,這一戰略上的轉進,受到梁啟超的影響至深,梁啟超讓台灣仕紳明白,中國沒有能力收復臺灣,所以,臺灣人能做的就是向日本主張內地延長主義,把已經在日本實施的民主法治延長到臺灣來,於是,有了追求臺灣自治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和第一個臺灣本土政黨臺灣民眾黨。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臺灣舉行了首屆市會及庄街協議會選舉,半數議員民選,半數由日本臺灣總督府官派,分裂自臺灣民眾黨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仍然不滿,進而提出臺灣總督普選與議員全部民選的主張,這正是半世紀後中華民國在臺灣總統民選和國會全面改選的歷史先聲。

 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臺灣自治的主張自然轉向中華民國提出並期待能夠得到實現,但中華民國大員並不熟悉這些觀念,同時也對於臺灣人所受的日本文化影響懷有偏見,於是,形成新的外來統治者與臺灣人民間嚴重的文化與政治衝突,二二八民變後國軍全省清鄉綏靖,接著臺灣又受中國內戰波及進入戒嚴統治,對長期追求民主自治的臺灣人而言,這無異是另一次的被殖民經驗。但比日本人進步的是,〈中華民國憲法〉是一部現代立憲主義的憲法,只要打破動員戡亂、反攻復國的神話,就能實現臺灣人民主自治的夢想。

 放眼所有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能成功者無不採用威權侍從主義的統治技術,也就是在鎮壓反對力量之餘,復以權力資源去換取被統治者的忠誠與製造被統治者內部的分化,進而透過政治社會化手段型塑順民,這樣一來,殖民者就能以最精簡的成本完成最有效率的統治了。

 國民黨在臺灣恩威並施,重建的黨國體制獨占了所有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資源,反國民黨的所謂黨外力量,要到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國民黨同意在臺灣舉辦中央級民意代表的定期選舉,才開始集結。可是,在此同時,擁有龐大資源的國民黨也在選舉中逐漸取得其對臺灣的統治正當性。

 李登輝雖然領導寧靜革命,終止動員戡亂,實現臺灣總統普選和國會全面改選,但由於沒有處理國民黨龐大的黨產問題,未能根本裂解國民黨,故而只是延續具有殖民政權遺續的國民黨侍從主義政治罷了。

 李登輝改造國民黨為臺灣民族主義政黨的計畫失敗,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被開除黨籍,乃全面激化了中華民族主義與臺灣民族主義間的對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兩黨體系遂依國族認同而發展出泛藍與泛綠的二元格局。

 民主政治本來就是政黨政治,而且最好是兩黨政治,臺灣的不幸卻在於兩黨的權力資源和民族主義立場過於懸殊,導致黨爭的惡化,再因為〈憲法〉無法提供有效且明確的政治僵局化解機制,所以,藍綠的黨爭將會持續下去,直到以政治代價體驗出一套新的憲政秩序,臺灣民主才會走向常軌。(曾建元/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智庫法政部副主任)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