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是誰終結了外來政權


/楊宗明

 台灣四社經常為台灣整體利益發言:對公共事務提出有見地、無私心的主張;對政治事件予以精闢的事理分析;對政治人物的作為,褒貶時謹守正義公平的原則。也因此,本人對北社副秘書長王美琇在自由時報「大是大非」一文中,給予陳總統終結了外來政權的歷史定位,亟於提出不同意見。

 如果台灣目前的情況,算是已經終結了外來政權的話;那麼,終結外來政權的人是李登輝先生而不是陳水扁總統。李登輝先生不畏艱難險阻,終能在台灣實施總統民選。個人認為,由第一任民選總統組成的政府就應算是本土政權;或許有人認為中國國民黨主要幹部多為外來政權份子,而不同意本人的看法。平心而論,一旦國民黨願意拋棄殖民統治心態,按照民主方式參政而取得政權,也就成為本土政權。就如同若南非共和國明天選出一位英裔白人來執政,也不再被視為是殖民政府一樣的道理。

 若辯說民進黨執政比較本土化,那也未必;六年下來「本土化」(其實應該是建立一個健全、正常民主國家的工作,本土化只是這個過程中,一個必然要處理的一個項目而已)並未被民進黨政府認真執行 。

 另外,以下幾項施政,也顯示陳總統與他的民進黨政府並不見得比中國國民黨更「本土政權」。首先就是「四不一沒有」這種對國家施政限制性的宣示。接著的「總統選舉司法驗票」配合不守法,都是不符民主制度,間接也妨害本土化的作為。其他的例子:經濟政策著重投資中國,忽略本土;未努力創造媒體生態平衡的環境,反而縱容親中媒體坐大。

 另一例是「正名運動」,它是一個更能象徵「本土政權」的工作;卻一直等到陳水扁和他的民進黨,亟需固有選民支援的時刻,他才拋出要進行「辦不到就是辦不到」的制憲工作,並有意把明天就可以做到的正名工作,淡化下來。

 在此多談一下正名。一個經全體人民由民主程序選出的政府,對各項事物維持外來政權的命名;在持有民主理念的人士看來,是一個很奇特的現象。「中華航空公司改名不是一兩天就可以辦到的...」那類藉口,無法讓人信服;譬如企業合併,無論中外,合併一經決定,新名稱立刻宣佈並生效,不受招牌重新打造等後續工作的影響。

 中國國民黨因失去政權而加速親中的腳步,但陳總統對於那些作法卻予以祝福。當然,中國國民黨的親中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未來若執政,腳步相信會更快;若聯共成事實,等於放棄將來成為本土政權。但以民進黨的執政情況和李登輝擔任第一任民選總統的執政情況來比較,兩者都是本土政權;因國家未正常化,兩者也都不是真正的本土政權。

 本人肯定李登輝先生終結了外來政權的歷史定位,只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權力,完成外來政權本土化和國家正常化的大業。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