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扁總部近日計畫將「反貪腐」精神帶入大專院校內,進行「校園開花」,首場已選定在台灣大學舉行。這項決定遭到許多大專院校,包括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等校方的婉拒,認為政治比較不適合進入校園。
政治到底是否適合進入校園?其實只要堅守三大原則,第一:不介入校務行政,第二:不操縱學生自主,第三:不設限特定立場。在這樣的情況下,讓政治議題與觀念在校園相互交流,反而對於公民社會的建立與民主思維的促進都是正面建康的。
台灣由於長期以來處在威權統治的狀態下,政治思想正確凌駕於一切,校務也必須為國家、為政黨而服務,因此,政黨毫不避諱的就公然在校園組織黨部,並採威脅利誘多管齊下的方式,迫使學校行政人員與學生加入政黨。職業學生則在校園監控師長與同學的政治思想,使學校同學的生活充滿風聲鶴唳,彼此之間也失去最基本的愛與信任。
民主化後的台灣,為了擺脫這股拘束,開始排斥政治勢力在校園從事相關的政治活動,因為過去的陰霾深深烙印在許多人的心中。但是如今,反而意將政治與校園徹底的一刀切開,我們卻認為似乎有點矯枉過正,值得思考重新拿捏政治與學術的互動和尺度。
教育部在幾年前發佈一張公文,要求各大專院校禁止候選人在選舉期間進入校園,許多學校以這紙官文書開始作為拒絕政治進入校園的擋箭牌,並在候選人與選舉期間做不同的解釋,目的就是希望隔絕政治在校園中的紛紛擾擾。
然而,在校園中,政治如同宗教、衛生、體育、文化、社交、康樂等社團組織和活動一樣同屬多元思潮中的一環,特別在民主國家的學術殿堂,沒有理由完全拒絕學生發展政治相關的自主活動。
近年來,美國將總統選舉的電視辯論會移師到全國各大專院校巡迴舉行;英國許多大學,譬如萊斯特大學,也允許學生組織政治相關的俱樂部和協會。因為這些民主先進國家認為,學生適度的政治參與,對於發展民主政治以及政黨、國家領導人才的政治甄補而言,都是必要的培訓過程。
這就是永續發展的理念,不只是環境、生存、制度,包含國家治理與領導都是希望一代傳一代,才能創造國家好將來。因此,政治能否進入校園?只要堅守三大原則,有何不可?(黃崇祐/台灣青年智庫學會理事長)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10.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