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中文的人,看到「清算」這兩個字,大概都會有些心驚,雖然未必會驚到「腳手皮皮剉」的地步,但是,「清算」在中文世界是個負面的壞字眼,大家應該都不會否認。
同樣是「漢字文化圈」的日本與南韓,清算並不帶有任何負面的意義,它和「矯正」、「導正」、「釐清」、「整理」、「清理」等詞彙一樣,都是有「從壞改好」的意思,是個純中性並有積極性意義的詞彙。
但是,中文世界為什麼會把一個原本中性的詞語給「污名化」、「妖魔化」,而成為負面的字眼呢?追本溯源,要怪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的「清算/整肅/鬥爭/報復」的行為,並藉由連續動作顛覆了傳統文化與價值的話,「清算」不應該會被聯想成為「報復」的同義詞,而成為這麼負面的意義,甚至連台灣這個跟文革毫不相干的地方都受到波及,把清算當做是「只有共產黨那樣的壞人才會做的事」。
於是,在台灣人的生活語言當中,我們很少用到清算這個字眼,有的話也必然是用在負面的地方。像是「大逆不道的孽子『清算』老子」,「學生『清算』老師」等等,都是中國文革的壞榜樣教壞了大家。
最近我正在蒐集與研讀的南韓光州事件史料、學術論文以及官方文書,韓國人卻是非常自然地把「過去清算」四個漢字拿來使用,完全沒有絲毫的負面意義。韓國學者把「過去清算」英譯為「Historical Rectification」,也就是「歷史導正」的意思。
如果用純韓語來表達,是「역사바로세우기」(正確樹立歷史),實在有些「詰屈聱牙」。但是,「清算過去」絕對比「導正歷史」更為淺白,讓凡夫俗子都能心領神會。
相較於韓國人如此淺白地運用漢字,台灣政府與民間近年一直想要做的「清算過去」或「歷史正名」的工作,卻不敢公開說出來,而偷偷摸摸去借用一個外來的學術名詞:「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來包裝,我相信,「彰化老農」或「檳榔西施」等文化水平較低的人乍看之下一定不知道那是什麼碗糕。
如果導正歷史的工作不能運用最通俗、最淺白的語彙,讓人人都一目了然的話,那一定很難建立全民的共識,而讓大家有志一同去推動。更不必說台灣社會還有那麼多殘存的舊威權餘孽,繼續在抵制這樣的追究真相與歷史平反的工作。
清算過去並不必然就是要報復或害人,它的目的是要還原歷史事件的真相,並給它正確的歷史定位,讓當代人透過這樣的真相釐清過程得到和解,也讓後世子孫能記取教訓,不要讓悲劇歷史重演。這是很健康、很進取的事情,也是任何從威權體制轉型到民主體制的新興政權,都必須面對與處理的工作。南韓可說是亞洲新興民主政府清算過去最有成效的國家。
最近台灣有一個情報頭子死了,他的家屬很低調地辦理後事。大概因為他們知道這個人與他的爪牙在台灣作惡多端,必然在台灣歷史會是個負面人物而遺臭萬年,所以才不願聲張。這個人如果是在南韓的話,不必等到他死亡,歷史教科書早就把他寫成萬惡不赦的壞蛋了,就像靠槍桿子奪權的全斗煥、盧泰愚,被司法判定「叛亂與內亂殺人罪」定讞後,就成為歷史書中罪惡的「今之古人」,現在只能在家「坐活牢」等死而已。
最近讀的幾本書,從杭廷頓寫的「第三波民主」到南韓學者寫的「東亞的民主化與過去清算」,對台灣轉型正義的作為與績效的評價都不是很高。杭廷頓的書寫於1991年,台灣的民主化才剛起步之際,時間還沒能夠讓我們有所表現,所以他也著墨不多。
但是,韓國兩位教授在2004年3月出版的這本書則直指,「除了李登輝總統時代制訂『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來尋求癒合傷口之外,2000年上任的陳水扁政府儘管信誓旦旦,但對戒嚴時期的人權侵害以及國家恐怖活動的真相追究與責任歸屬,迄無任何可見的進展。」(Pp. 22)我猜這大概是韓國人不把台灣看在眼裡的原因之一吧。
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對於錯誤的歷史、悲情的過去,不容逃避,也逃避不了,遲早都必須要去面對。該清算的過去就去清算,該平反的歷史就得平反,政府與人民都不能再當鴕鳥,或把轉型正義當「政治口號」或「即興之作」了。
我認為,轉型正義要想得到彰顯,就讓我們大家從最淺白的「清算過去」的用語開始建立共識。畢竟,把「清算」污名化的是對岸的悲慘過去,跟台灣毫無關係,我們必須還給「清算」這兩個字正當的轉型正義。歷史只有被釐清與導正之後,才能讓台灣人建立尊嚴與自信!(作者個人網站/http://www.rickchu.net/)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10.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