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第三勢力與中間路線的困境


/放送伯

 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也是可能的藝術,在兩造衝突對立之中,找到彼此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方案,從來就是民主政治之中,政客們存在的價值之一。從這個觀點出發,我們能夠認可妥協原則的中間路線,但是,應該記住,中間路線其實只是「正反相加除以二」,這只能是任何時空之中,當下的政治操作,基本上它不是一個政治理想或政治主張,所以,如果深藍的聲音太強了,中間路線就會飄向藍天,深綠的分貝提高了,中間路線又會趨向綠地,沒有定向,沒有願景,更缺乏論述,結果還是要被現實的社會慣性牽著鼻子走,它不是改變社會慣性的主導力量,因為它根本就沒有改變社會慣性的理想、願景與策略!

 如現在藍色媒體炒熱的爆料反腐運動,基本上就是一個泛藍的「政媒聯軍」,企圖要改變台灣的社會慣性,使之在繼連宋訪中所創造出來的「親中慣性」之上,再加上醜化本土政權必然貪腐的社會慣性,說中間路線,結果還是被耍弄在人家設定的局中,擺盪、妥協、動地因應,無補於時局!

 第三勢力要崛起,不能被動消極地倚賴賭爛藍綠的選民,或者不藍不綠,或者淺藍淺綠的選民。在藍綠緊繃之際,大概稍有顏色的選民通通都會歸隊,所謂的「含淚投票」是也!至於不藍不綠者,本來就不關心政治,指望這些人來撐持大局,根本就是「草莓兵團」,完全經不起考驗!

 而在沒有新藍海、新願景、新論述,以大幅度轉移台灣人的關注焦點,激發其願意改弦易轍的憧憬,並願意為之努力奮鬥之前,又有誰能有此能耐,改變這種藍綠惡鬥的僵局?更何況,在這背後,還有超級強權大力運作的痕跡!如美日的挺綠,中共的挺藍!

 台灣現在的情勢,正如盲人騎瞎馬,因為不論藍綠,也不管美日與中共,其既定的對台方針都已過時錯誤,也就是大家都陷入歷史與意識型態的迷霧與泥淖之中,用過去律定未來,而不是用未來的大願景來設計大策略,以廓清歷史迷霧,引大家出泥淖,讓台灣出幽谷遷喬木,把握這個千年一遇的歷史機遇,藉東方上升之大運,搏扶搖而上九萬裏!

 所以,中間路線只是一個政治操作的態度與技巧,老實說,在各個對立的陣營中間,都有這類項樑型的人物,知道用自己陣營的勢力無法消滅彼此,因而取得談判籌碼,維持一個鬥爭而不決裂的態勢,以對自己的支持者交代,以確保政客自己的最大權益!連勢不兩立的台獨政權與中共政權之間都有所謂的「密使」穿梭,在民主國家的政黨之間,即使敵意再深,這種安全瓣的角色從來就沒有缺少過!說中間路線,他們早就是中間人了,為什麼不會茁壯而成為一個中間勢力或第三勢力? 

 這些中間人就很滿意陣營的路線嗎?並沒有!看看王金平、蕭萬長、沈富雄、謝長廷,其主張與陣營主流都有一定差距,都可以扮演溝通藍綠的角色,也都背負一定罵名。在關鍵時刻,在鬥爭高潮,還不都回歸他所寄生陣營的主流路線?王金平還不是第一個投下罷免阿扁的選票?謝長廷更是身先士卒,代表民進黨投入臺北市長的選戰了!中間路線,沒有提出政治理想與台灣大願景,突出於紅藍綠之外,且令人耳目一新,造成多數憧憬的主張,就無法結合大量願意出錢出力的支持者,也就注定無法成局的命運,說說罷了,不必當真!

 至於第三勢力,更是緣木求魚了!十年來,多少人物、多少團體企圖在藍綠之外再造一個論政空間,以節制藍綠,以報效國家(或壯大自己),結果通通緣起緣滅、無影無蹤,最早的不是朱高正的「中華社會黨」嗎?而今安在哉?朱高正且因無法立足台灣而投靠中國,中國難於立足,又回歸台灣;這樣一進一出,進退失據矣!

 2004年由於總統大選中藍綠互咬的戲碼太過惡質,政壇不斷出現第三勢力、中道力量的呼聲,不少政治人物也希望積極搶攻這片藍綠之外的政治空間。選後除了張博雅、顏清標、蔡豪為首的「無黨團結聯盟」外,許信良等人更成立「台灣民主學校」,在促成泛藍大團結不成情況下,宣稱要以第三勢力參選。民主學校成立的宣言:「給台灣最後一次的機會」。許信良指出,他堅持在體制內改革,但現階段藍綠顯然無法獲得民眾滿意,例如二○○○至二○○一年,泛藍得票數下降了二百五十萬票,泛綠也下降了七十萬票,未來這三百多萬票將是台灣民主學校積極爭取的目標。

 但是,這三百萬票從來就沒有支援所謂的第三勢力,許信良的「台灣民主學校」也罷,張博雅、顏清標的「無黨團結聯盟」也罷,也是無疾而終,根本走不出可以左右政局的另一條路!因而物以類聚,投靠依附泛藍陣營去了!當時的無黨籍立委陳文茜也醞釀成立「廣場民主學校」(the Plaza),以培育具有公民意識的精英種子深入社會,而其動機卻來自對319槍擊案的質疑,陳文茜說:「廣場這個機構,是針對三一九槍擊案和驗票的各項疑點,藉由開闢相關的課程,訓練公民深入思考社會上的重大議題,預計培育一千名的精英種子部隊,以提昇台灣的民主素養,並拓展到社會各個階層。」成功了嗎?一樣無疾而終了!陳文茜、許信良也都僅以身免,成為泛藍的客卿,打擊本土的旗手,什麼時候「中間」了?什麼時候打破藍綠的格局了?並沒有!

 其實,現成的一個政黨極有可能成為第三勢力,可以根除台灣藍綠對抗的窠臼,一舉將台灣推向真正的民主競合,甚至以小搏大,與任一時期的執政黨「共同執政」,實現藍綠都無法做到的台灣大願景,只要它真正把握台灣這個千年一遇的歷史機遇!它就會是「為台灣造命」,創造台灣歷史,創造中國歷史,乃至於創造世界歷史的關鍵推手!它就是「親民黨」!

 從2001年起,親民黨有足夠的席次,有龐大的社會支援,加上宋主席在省長期間型塑的親民、勤政、本土形象,如果堅守溫和本土、理性問政,並把大中國意識的實現補上策略的深度,推廣為台灣優先,立足本土,確保台灣這個自由民主法治的資本主義體制與一個繁榮富裕的台灣夢之實現,應該是有可為之處。

 只要台灣長期的獨立、民主與繁榮,時間就站在台灣這一邊,中國就會和平演變,就一定會蛻化為民主中國,而且無論在經濟、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所有面向,全部會照著台灣的面貌而打造,也就是一切以台灣為師。

 泛藍口口聲聲「大中國」,其實,從「台獨」出發,用「台獨」來保障這個全球人類奮鬥五千年,台灣人民企盼四百年的自由民主法治之普世價值,在台灣的實踐、確保、與永續。從台灣的獨立、民主、與繁榮出發,就能夠保證中國走向民主、和平、與繁榮。這不就是最偉大的「大中國意識」?

 令人萬分遺憾的,是這個由宋楚瑜一手打造的「一人政黨」,並不能形成一個和而不同,國士無雙的理性多元政黨,形成一個自我成長壯大的政治生命體,反而成為宋楚瑜從事政治操作與鬥爭的工具,而宋楚瑜本人,經歷兩次總統、副總統敗選,愈趨極端,雖然曾有扁宋會,大有形成執政聯盟之氣勢,唯色厲內荏,不敢落實會得罪深藍群眾卻大有益於台灣政局的扁宋共識。

 困於狹隘之大中國意識,在權力與仇恨、大我與小我之間的錯亂抉擇,使宋楚瑜連連錯過成為台灣第一人、台灣第二人、台灣第三人等等的重大歷史的機會之窗,終於老驥伏櫪,重做馮婦,與後輩競選臺北市長,情何以堪,而時不我與矣!「贏贏徼,搏嘎輸輸去」,毀了自己的歷史地位,毀了親民黨,辜負全民期望,甚至幾乎毀了台灣!宋楚瑜自作孽啊!

 任何政黨,只要現在在國會中掌握30席,在將來的小選區制國會中掌握20席,就可以成為舉足輕重的第三勢力,它的理想與主張就極可能實現,它的黨魁立刻就成為台灣的第二號人物,其權力僅次於總統,而其影響力甚至遠遠過之,因為他就是左右逢源維持台灣政局安定的最重要力量呀!

 執政黨與最大反對黨當然可以提出「大願景與大策略」,並在立法行政上身體力行之!一舉奪得民心與政績,因而再造台灣,創造50年的繁榮,200年的盛世,甚至在台灣、中國「兩地執政」!否則,在朝野之外,結合有良心、有見識、有國士大器的二十席立委,其實並不是艱難的工作;從民間草根之中重新來過,打下堅實民意基礎,固然是正辦,而在國會議員之中全力遊說,使上下通聲氣,更是要圖!

 但是,重點不是要不要第三勢力,關鍵在於:這個第三勢力到底意欲何為?徒有不忍生民塗炭之善意,只因不滿藍綠惡鬥之現實,就肖想「執兩用中」,另起爐竈,囊括那許信良口中的300萬票,那麼多的政治運動者前仆後繼,不都填溝壑成砲灰了嗎?現在力推第三勢力的人們,如何能不同於那些大名鼎鼎,也曾獨領風騷,懷抱理想,卻都在組建第三勢力的宏圖偉略之中,潰不成軍的政治人物?

 沒有理想,缺乏論述,無法提出足以撼動人心的大願景與大策略,明顯地突出於藍綠意識型態及零和鬥爭之外,讓全體台灣人耳目一新,因而對照出藍綠主張之狹隘、卑陋與錯誤百出,如何能以之鼓舞人心,以之號召英傑?必也在下而有堅實之民意,在上而有弘毅之代表,有論述、有宣傳、有運動、有論壇!這是一個願景的革命,台灣定位的革命,台灣人民自我認同的革命,以及用台灣改變世界的大革命!

 歷史的機遇,台灣的躍升,中國的盛世,人類的救贖,就要從小小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區區兩千三百萬人民邁出第一步,台灣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啊!用這個思想的高度,胸襟的廣度,願景的強度,政策的深度,來號召第三勢力,來規劃台灣的未來,則藍綠惡鬥不足憂也,中共威脅不足懼也,世界和平不難獲致矣!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