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函照登/許炳煌
9月24日全美台灣同鄉會會長程韻如發表如下的聲明:
『日前,本人突接到芝加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華僑文教中心主任鄭介松來電告知,僑務委員會已遴選我為新任僑務委員。我立即表明全美台灣同鄉會的立場,不接受「僑務委員」一職。』
『「僑務委員會」(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乃舊時代黨國不分時期舊政權下的產物,至今仍持續地以龐大經費酬庸海外老僑社,收買人心。全美台灣同鄉會秉持一貫「廢除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的立場,認為僑委會對團結海外台僑並無正面的貢獻,且無存在之必要。』
我們十分認同程會長的決定及理由。
全美會及其他許多海外台灣人的組織,大部分都是本於強烈的台灣意識,為關懷故鄉台灣而成立運作。在白色恐怖年代,大家都本著單純的愛台灣心理,同心協力,替故鄉奉獻心力。參與這些台灣人的活動,往往會被國民黨的爪牙打小報告,必須冒著被列入黑名單的危險,沒有人會想到從中鑽營圖利。
因此,當時除了像「台灣同鄉聯誼會」這種國民黨外來政權用來分化海外同鄉的組織以外,很少有台灣意識的台灣人會去與「中華民國」的駐外單位交往,更不可能像「中國同學會」或「華僑」一般去分享由台灣住民繳稅得來的「僑務經費」。
自2000年「本土」政權執政以來,因為沿用「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錯誤路線,使海外不少有模糊台灣意識的人士,認為本土政權已經執政,不但把認同「中華民國」視為理所當然,還接受招待回台灣參加「雙十國慶」,甚至還以擔任僑務委員、顧問等職為榮。
這些委員、顧問們耗用台灣人民的納稅錢,每年回台灣開幾次會,認為是為故鄉奉獻心力。2005年九月,就有150位僑務委員回台參加以「和解共生,全僑一家親;永續發展,台灣向前行」為中心議題的僑務委員會議,進行連續三天的討論,真不知這樣的討論可以造福台灣人民多少?而多年來即使有很多具有台灣意識的同鄉被遴選去當僑務委員,即使他們下決心「進入體制內改革體制」,六年了,請問改了多少?
繼續保留「中華民國」體制下的「僑務委員會」,耗用兩千三百萬台灣住民的納稅錢來服務全球三千萬的「華僑」。從僑委會出版的宏觀週報上即可看出,多數受僑委會招待進出台灣的海外團體多數是老僑、商會及像「台灣同鄉聯誼會」這種團體。連居住在台灣,「外省」第二代、台灣第一代的女兒黃光芹小姐都看得出來,曾在「台灣心聲」節目中批判過張富美。
僑委會張委員長更是異想天開的成立了一個不用「台灣」之名的所謂「全僑民主和平聯盟」(簡稱「全盟」),幻想結合台僑與華僑來共同支持「中華民國」,不少有台灣意識的海外熱心同鄉都紛紛加入全盟,甚至擔任主要領導幹部,認為是在為台灣出力。估且不問多年來「全盟」對「和平」有多少貢獻,如果花費數百萬美元僑務經費的「全盟」是在為「台灣」出力,為何其組織羞用「台灣」之名?
假如「本土」政權認為興革做不到,正名制憲做不到,而延續「中華民國」之名,繼續遷就「外來」政權的體制,繼續容忍過時黨國體制的遺毒,則外來政權的餘孽對台灣必定更加軟土深堀。
看看台灣今天的政治亂象,難道不是本土政權不斷忍讓,並企圖與外來政權餘孽妥協的結果?這都是六年來走「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錯誤路線所帶來的苦果。而僑務委員會多年來所做所為,正是把這種與虎謀皮的做法從台灣國內往海外延伸,海外台灣人難道真的能對這種「和解共生,全僑一家親」的做法有所期待?
我們處在海外,比較能夠看清上述的不合理狀況,應鼓勵 「本土」政權迅速走向興革之路。即使無法積極的促成改革,至少消極方面也不應搶著去當僑務委員,耗費故鄉人民辛苦納稅的血汗錢。(台灣公論報社論)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10.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