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其實並不是一向就那麼怯懦,史明先生在「台灣人四百年史」中就指出,滿清政權的李鴻章形容台灣是「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就是因為台灣人從來不曾停止過對外來政權的反抗,而「反抗」也就是我們「蕃薯仔」的基本精神。
在日據時代的五十年,台灣人也從未停止過一天的反抗。前十五年是不停的流血抗爭,武力抵抗,一直到「西來庵事件」後才停止。但繼之而起的,就是以「台灣文化協會」為主的一連串社會運動,如火如荼,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才稍緩和。中國人常吹牛其「抗日八年」,卻不知台灣人是「抗日五十年」。在1895年日軍侵台時,台灣人可歌可泣的反抗事積,尤其值得後代熟知。
日軍登陸台灣後,不到一個星期就瓦解了以中國人為主,無心為台而戰的「台灣民主國」正規軍。但當日軍得意洋洋,揮軍南下,準備接收台北以南的整個台灣時,他們所面對的卻是由台灣農民與工人組織起來的人民軍。
這些真正的台灣人,沒有受過軍事訓練,沒有精良的武器,以「竹竿ㄉㄠ菜刀」群起反抗;為了保護家園,男女老幼,一呼百應,把日軍殺得大驚失色,甚至不得不兩次從日本再調派軍隊來支援。
當時奉命接收台灣的「近衛師團」也因此備受其政敵的批評。他們認為,日本皇軍在黃海大破北洋艦隊,從遼東登陸,輕易的渡過鴉綠江,三下兩輪半就攻到北京城,逼迫清國簽下馬關條約。而台灣,這清國口中的「海外頑泥」,不過是蕞爾小島,為何久攻不下,而且還犧牲重大呢?
面對這些指責,當時目睹台灣人勇敢反抗的日軍隨軍記者,便寫了許多報告來為近衛師團辯護,我僅摘錄以下一段為例。他們寫道:
「遼東敵兵(指中國軍隊)雖然是號稱帶甲百萬,良馬千匹,但都是烏合之眾,因此皇軍一擊,隨即土崩瓦解。台灣敵兵則不然,平素勇悍,視死如歸,舉島均同仇敵愾,連一小塊土地也不願讓給我們,因此勇敢抗拒,無一兵一卒投降,這也是近衛師團困難之所在。了解台灣與遼東這種不同,便可知苛責近衛師團實屬錯誤。」
而台灣人為什麼如此勇敢?日軍的隨軍記者也作了說明:
「台灣雖然地狹兵少,然而他們不辨好壞,與我軍為敵,乃因台灣為其祖宗之地,墳墓所在,如何能將之讓與敵國,此所以我軍遲遲未能戡定,以迄於今。」
這是當時最強悍的日軍對台灣人的看法。所以說,台灣人絕對不是怯懦,更不必悲哀。台灣人只是不知道自己祖先的歷史,無從去繼承祖先的承傳,才會落到今天的地步。
一百多年前,日本人就已指出,台灣是台灣人的「祖宗之地,墳墓所在」;但台灣人的子孫卻忘掉了自己祖先對這塊土地的認同,許多人(包括陳總統)還要跑到中國去「認祖歸宗」。殊不知,這種作法才是真正的「叛宗離祖」,辜負了祖先犧牲生命保護「祖宗之地」,誓死也不願「將之讓與敵國」的意義。
因此,現在的台灣人不必和巴勒斯坦人或世界上任何人比,只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歷史觀,記住我們先人的故事,繼承其反抗的精神,必定能和他們一樣,贏得世人(甚至敵人)對我們的敬重。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8.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