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首頁

銅像不是萬靈丹

──回應洪蘭教授


/曾韋禎

 洪蘭教授在聯合報3月21日民意論壇的文章〈考公民?林添禎義人銅像也要拆〉,討論到林添禎銅像與考公民的問題,其中種種論點,荒謬至極,非常值得商榷。

 考不考公民跟銅像存不存在,沒有任何關係吧!我沒去過野柳,但是,我也知道林添禎的故事,因為這則故事在我當年的國小課程出現過。

 一個有意義的故事,透過教育、文字來宣導,絕對比起矗立銅像要來的有效。用銅像來紀念其實是很奇怪的事,矗立在外的銅像,長年飽受日曬雨淋,時而被鳥糞襲擊,沒多久就斑駁不堪,與其說是紀念,還比較像懲罰吧!

 更何況在自然景觀設了一座不搭調的銅像,是對景觀的一種破壞。也因此,許多矗立在臺灣風景名勝的銅像一個一個都被拆除了,例如玉山頂的于右任銅像。要因此把拆銅像行為推斷到政府的無情,更是一種莫名的連結。

 沒錯,自然景觀會「永垂不朽」(洪蘭教授這種用法也很奇怪),人文精神的灌注是一大因素,例如富士山之所以成為日本的聖山,是因為幾百年來有無數的文學、藝術作品為其而作,承載了日本人的文化情感,絕不單只是它完美的錐體或是形貌。不過,觀諸洪蘭教授在文章所舉之例,不管是長城、雷峰塔還是華清池,都是人為建築物,這跟自然景觀毫無關係吧!

 若真要去深思野柳該地的人文風貌,野柳保安宮的「神明淨港」活動不是更有意義?這是全臺獨樹一格的活動,有著深厚的人文、歷史意涵,不去注重這種與生活聯繫的人文活動,而去著重於一座突兀的銅像,我只能說,洪蘭教授的人文素養實在有待加強。

 林添禎的義行誠然壯烈動人,但這種不顧後果的行為難道值得我們去效法?比起公民教育所能提供的法治、經濟、生命關懷這種全面性的陶鑄,一座銅像還能有多少價值?難道留著一座銅像,社會上種種的失序就此會消失?那蘇貞昌也不用拼治安了,只要在全臺廣設銅像,豈不妙哉!洪蘭教授這種重銅像輕教育的論點,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一個學者在批判時政時,若不能就事論事,而只是拿來借題發揮,東拉西扯,作為個人意識型態的遮羞布,這樣的格調,比起他們所嗤之以鼻的汪笨胡之流,又高明了多少?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