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聽到蘇貞昌提出政務官財產強制信託,心中不由得打了個寒顫,直覺民進黨在一連串所謂的「弊案」壓力下已經坦承不諱自己做錯了事,為了儘速解套只得選擇這個下下策,似乎要大聲地以昭告天下:「親愛的選民,我們即將從良了」。
政黨輪替後,藍營不斷以各種理由抹黑民進黨的施政措施,極盡權謀思考地扭曲幾乎所有的變革,讓民進黨政府的施政陷入綁手綁腳,績效屢屢停滯不前的困境,似乎怎麼做都逃不出藍營的法眼。
少做會招致尸位素餐之譏,多做則會落入政策綁樁之議,不做呢?藍營會義正嚴詞地責備選民――誰叫你們選出一個只會選舉的政府!出了差錯,藍營當然毫不手軟地往高層擴展,只要扯上邊的全部挖出來,管他對不對,藉著媒體優勢趁勢往上發展,終極目的就是要證實民進黨政府的無能。
遺憾的是,民進黨的作法經常是先鬧內訌,再來個斷尾求生,而非互相扶持,斷不了尾的只好來個內閣總辭,換上另一群「可能」比較清廉的閣員上來;於是,我們看到六年來換了N個閣揆,N個閣員,閣員自嘲是「屢敗屢戰」,但是,看在民眾眼裏只怕是不折不扣的「屢戰屢敗」,而且是「再戰還是敗」。
我要嚴正強調的是:在民眾心中這種作法無疑間接承認了民進黨的無能。假使民眾認為謝長廷是因高捷案下台,民進黨政府恐怕得再背負一項「不廉」的罪名,這絕對不是換了內閣可以撇清的。既「無能」又「不廉」,民進黨以何服人?
我認為民進黨極力標榜「清廉」本身就是個策略上的錯誤,因為「清廉」難以定義,也無法衡量,只有在媒體公正或是站在同一邊時,這種形象才可能被凸顯出來或是被遮掩住;在媒體絕對倒向另一陣營的時刻,而民進黨卻更提高聲勢標榜所謂的「清廉」,我認為這純然是在走鋼索,因為發球權在媒體,標榜清廉的人只有防守的份,即使防守成功也僅止於證實自己「沒有不清廉」罷了,假使因為不斷地被質疑清廉問題而被迫必須反覆地強調自己「沒有不清廉」,只是讓民眾感覺民進黨已經離清廉愈來愈遠了,請記得這純然是感覺問題,與事實與否無關。
而今蘇貞昌的策略卻是再一次升高「清廉」的能見度,還讓所有閣員都背上這個道德枷鎖,這純然是被情勢逼到死角之後的困獸之鬥,恐怕這會是再一次玩火自焚,因為以現在所謂深喉嚨式的挖弊端方式,根本就是「株連九族」,請問哪一個閣員可以保證自己以及親朋好友都是清清如水?不要忘了,民進黨人不是連戰,也不是孫運璿,他們可是有媒體掩護,也有媒體造神啊!
從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這其實是不折不扣的「自虐」(masochism),而且還是「集體自虐」,非常諷刺的是另一個陣營(包括媒體)正盡情地享受「虐人」(sadism)大餐,這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SM。民進黨美其名是不斷地攀上道德制高點,但其實是似乎不斷製造機會落人口實而不自覺,而藍營卻好整以暇等待著獵物出現,結果不都是親痛仇快嗎?我不得不說....,民進黨簡直把自己裝扮得像個瘟神,誰還敢靠近?
我悲觀地認為此舉至少產生兩個效應:第一,承認民進黨政府過去確實不是個廉能政府;第二,預告民進黨政府未來也可能不是個廉能政府。用來凸顯民進黨操守的神主牌現在恐怕已經變成罩門了!
政府官員處理的是國家整體發展走向的決策,身邊難免充滿誘人的利益,為了杜絕個人利益影響決策,或是利用決策獲取不當利益,要求政府官員清廉被認為是基本要求,當然這也合情合理;即使有相關的明文規定,不過,分際相當模糊。
一般說來,僅止於道德規範,只要不明目張膽逾越既定原則,沒有人有理由也不應該苛責或是挑剔,我想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其實也是「公開的秘密」;假使這個基本需求被提升成為引以自豪的特質而攤在眾人面前,如同這次的政務官財產強制信託,我認為至少會出現下列幾個問題:
第一,施政更綁手綁腳,甚至趨於保守,因為深怕碰觸這個嚴苛的標準,只得少說少做。
第二,提高清廉的能見度容易成為媒體狩獵的標把,在媒體極度仇視民進黨的當下,清廉形象彈指即破,因為完全沒有認定標準可言。
前者的另一顯著例證就是健保沈痾。當醫師的處方與處置必須被迫接受審核,而審核標準得遵循健保局定下的僵化規定,即使救活了一個病人,若不符合規定得受罰數十倍甚至數百倍,醫學界的處置瞬時明顯保守許多,至於影響多少人的生命,實在難以估計。大家可以想像病人危在旦夕時,還得照表操課?美其名欲提高醫療品質,通常結果就是殘害醫療品質。
另一例證就是教改問題,當大家信誓旦旦要消滅書包時,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書包愈來愈重。當陳義過高,通常會下猛藥,結果通常是反效果。
媒體極度偏藍的情勢下,其實不必要主動製造另一個焦點,這只會讓媒體見獵心喜罷了。媒體會做的絕對不是凸顯行政團隊的清廉,而是想辦法證明行政團隊的不清廉。當蘇貞昌院長提出這個訴求時,顯然對於媒體還是有期待的,只是這個期待恐怕不切實際吧!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2.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