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首頁

新執政團隊的歷史感與信念


/王美琇

 蘇內閣即將上任,未來兩年是執政關鍵,關係到2OO8綠色政權能否延續,也關係到台灣主體路線的漲退潮,所以,特別值得我們注意。雖然執政績效與內部大環境息息相關,個人還是側重從歷史軸線來檢驗和期許執政黨。

 倘若橫切世界歷史作觀察,我們會發現,台灣其實一直都沒有趕上最好的歷史時刻。我們現在所知人類最經典也最美好的智慧和人文遺產都誕生在十八與十九世紀,而當時我們是屬於清朝版圖的化外之地與黑暗時期;直到一八九五年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才開始隨著日本進入近代文明。

 二次戰後的殖民地解放浪潮也沒有讓台灣從日本解放獨立自主,反而被美國為主的盟軍,劃歸給蔣介石政權來台展開的軍事和威權統治。以至於從二二八事件以降,來自民間的反抗力量,或許最大目標是為了「反抗威權統治與爭取自由」。

 但是,爭取自由以後呢?究竟要實現什麼樣的政治理想和建國藍圖?當時,除了台獨聯盟的精英前輩曾經標舉出「建立一個獨立國家」的理想外,多數的反抗者其實心中並無定見。

 從這樣的歷史脈絡觀察下來,我們會明瞭,目前掌握執政權力的民進黨精英,多數來自黨外時期的美麗島世代,在他們的奮鬥過程中,或許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打倒國民黨」。可是,打倒以後呢?

 真正執政後,這些人的內在信念和政治哲學是什麼,核心價值又是什麼?如果台獨黨綱或建國理想變成只是供奉在神桌的神主牌,這又算是什麼核心價值?如果這些根本的信仰不夠堅實牢固,信心不夠堅定,又怎能不受媒體影響與在野黨的權力鬥爭所干擾?又怎能堅定信念排除萬難,往理想一步一步前進?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歷史潮流。台灣真正民主化是在一九八七年以後,也就是二十世紀的末期。上個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正好是後現代消費主義與媒體當道的年代,「重鹹味」與「收視率」主控整個媒體生態,也相當程度影響文化品質與政治品質。媒體為了收視率,著重報導或「製造」衝突性新聞,特別是執政黨內部的衝突,這些點滴負面新聞的累積,都對執政黨造成傷害。

 政治,是一種印象的總合;而當代媒體的特性,卻足以決定或塑造人們對政治的好惡與印象。媒體的另一個運作邏輯,就是要讓人們快速遺忘歷史,只注重當前的感官感覺。這種電子媒體入侵家庭和重組記憶的情況,未來絕對不會稍減。

 很多綠色政治人物沒有警覺到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媒體特性,不自覺的捲入媒體的運作邏輯,不斷配合媒體演出或者被媒體有意識的商品化與消費化。政治人物開始迎合媒體口味,戲劇型演出,或者刀口向內不遺餘力(新潮流尤甚),堅持多年的信念變成身上的包袱,然後開始淡漠、遺忘、或放棄掉當初「所為何來」的政治抱負和歷史感。

 內在信仰的失落,將使一個人變成空心樹。縱使繁花綠葉一時怒放,時節過盡,終歸凋零。追逐媒體消費特性,終將被媒體消費殆盡,然後丟進歷史的垃圾桶,灰飛煙滅。

 所以,我必須再次強調執政者與新閣揆的「歷史感」與內在信念。唯有執政者清楚了解自己正處在什麼樣的歷史時刻,明白自己這個歷史環扣,只是一個承先啟後的接點,完成部份重大使命後,讓後來者繼續未完成的歷史志業。

 個人認為,成就偉大的政治志業,並不是只有「術」,更重要的是「信念」。時時刻刻與自己內在的信念對話,因為,這股內在力量是支撐自己最重要的原點。有了清楚的信念價值,不輕易隨媒體起舞自亂腳步,然後展開執政的戰略與戰術,才可能披荊斬棘、匍匐前進。

 「給我一個支點,我將舉起世界。」用這句話,我期許扁總統與蘇內閣,充分掌握歷史感,堅定內在信念,為台灣邁向國家正常化開創歷史新局。(王美琇/台灣北社副秘書長)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