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總統的元旦文告一出來,不論朝野馬上就有一些自認是當家的「公公」「婆婆」出來指指點點,網路上更多附和那些在野份子,扮演「惡婆婆」的角色。據台日報導:謝院長在新年團拜說,「台灣這幾年有一種『童養媳』心態,認為中國都是好的,台灣都是錯的、有罪。」
在行政院和立法院的互動上,謝院長既然是當事人,又能客觀地指出台灣人的童養媳心態,比起前一任的游院長曾經說的是「婆婆有話,新婦無話」落入下風的措詞要好得多了。實在值得所有台灣人深思的台灣社會現象。
「媳婦仔」心理和「惡婆婆」心理可說是一體的兩面,是心理不能平衡的兩個極端,「媳婦熬成了婆」好像是一種補償作用,過猶不及難以平衡。十分之七、八的小媳婦大多在七、八歲以前突然離開生母家,三、四歲之前我們不知有沒有,之後的孩子遇此重大環境改變,都曾述說所受的心理創傷,一生難以平復,即使釋懷也永難忘記。這種習俗在戰前非常普遍,我認為影響台灣人心理極為深遠,不可忽視。
「童養媳」和「奴婢」的地位有本質地位上的不同,沒有養大的、早夭的「童養媳」(媳婦仔)依禮還是要入祖先牌位,接受祭拜的;甚至民間信仰因此發展出「冥婚」的習俗,但是,「媳婦仔性」及「奴性」所表現出來的心態行為,如迷信認命、逆來順受、自卑自棄、短視現實、勢利眼,察言觀色等卻多有雷同之處。
面對不公和不義的事,談到殖民統治時代的不平,老一輩的台灣人的口中,偶而會說出:「哎呀!台灣人,媳婦仔命啦!」好像數百年來,「唐山過台灣」的豪情,敬畏天地順應自然的原民風情,都被改朝換代和求生不易的「棄兒悲情」消磨遺盡了。台語老歌的悲情氣氛是其來有自的。
請有良心的知識階級台灣人士,不要輕於批判「中國奴」反而重於指責台灣人的「媳婦仔性」視為「奴性」深重了,自承有「奴性」的台灣人如何能當家作主?台灣人自省之餘,君不見就有不少「台灣婆婆」批扁批得嘴角「牽絲」,自以為是主人當家,其實是「是不是,打家己」的媳婦仔性未盡除而已,恐怕被一些中國奴隸頭子(奴才)笑在心裡,「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苦毒的卻是自家媳婦啊!」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