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首頁

確立理念才能突破媒體霸權


/葉知秋

 縣市長選舉結束至今近二十天,打開各大電子與平面媒體,觸目所及盡是有關民進黨政府的負面消息。舉凡「吃人透透」,扁呂爭執等等,無不被媒體拿出來大作文章,相對之下,有關泛藍政治人物的施政問題,如大都會公車採購案,北縣府裝潢案等,所佔的篇幅實在是微不足道。

 事實上,自馬英九掌權以來,泛藍不論在媒體策略與包裝行銷上都有明顯的進步,然而,深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種進步實如統派媒體自承的,是建構在馬英九的「形象」上。藉由炒作、營造馬英九的「清廉誠懇」形象,泛藍成功的製造了一個具有奇魅效果的政治偶像。

 與民進黨傳統的「政治明星」植基於群眾的方式不同,泛藍對馬英九的「造神運動」,基本上是相傳自兩蔣時代,將「領袖」神格化的洗腦方式。在戒嚴時期,國民黨利用黨政軍特對輿論的控制,將殺人如麻的兩蔣塑造成「民族救星」、「世界偉人」;解嚴之後言論大開,然而,經歷四十年的控制,人民的意識並沒有那麼簡單就獲得解放。

 對很多懷念威權的人來說,一個偉大的「領袖」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而對於受戒嚴教育的奶水餵養,當今台灣社會中堅的都會中產階級來說,所謂的「領袖」應當要有「成功人物」的調調,也就是像財經雜誌的封面人物般,西裝畢挺,談吐文雅。

 在統派媒體的塑造下,馬英九充分的掌握了這兩者的心理;在眷村或黨威權機制下的馬英九,展現的是一個具有「對抗意志」的黨主席,而回到台北市,馬英九則又搖身一變,成為慢跑、勸募或其他時尚活動的代言人。我們很少看到馬英九激動失態的樣子,就算有也會迅速被媒體掩飾掉,原因無他,馬英九本身就是泛藍媒體霸權所塑造出來的樣板,也是它的操控者。

 在這種神格化、全面性的輿論操作之下,目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似乎都比不過馬英九的氣勢,然而,要突破這樣的操作,其實並非無可能。義大利大哲葛蘭西曾經研究過,對於文化霸權的突破方式有二:一是正面交鋒,利用我方能掌握的大眾輿論與之相抗衡(陣地戰),二是透過小眾媒體的傳播,對霸權所塑造的形象加以顛覆(游擊戰)。

 目前在「游擊戰」方面,利用新興的電子媒體──如電子報、部落格等,我們有許多年輕的朋友正在試圖解構所謂的「馬英九神話」,長久以來也確實產生了一些戰果;然而,這樣的戰果對於影響大眾的思考及意願,仍然十分的不足。

 這時,我們必須回過頭去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當初「黨外」所受到的打壓比現在更嚴重百倍,可是如今,本土意識卻已成為台灣人民共同的思維,這是為什麼呢?一句「奮鬥」不足以涵括這個歷程,在我看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清晰且符合大眾需要的理念」。

 證諸歷史,一貫且清晰的思維,較諸搖擺不定更能為人所理解與支持。戒嚴時代,黨外前輩的要求無論是「人權(拳)」、「國會改選」或是「還政於民」都相當清晰且符合當時社會的需求,因此,即使國民黨將他們打為匪徒,他們的思想還是能逐漸壓過國民黨的控制。

 陳水扁能夠贏取市長,也是因為「快樂希望」的口號,正好符合了1990年代社會大眾求新求變的精神。然而,執政之後的民進黨,不只沒有一致的理念,就連政策的宣誓也和群眾之間產生嚴重的脫節。請問,「和解共生」,「四不一沒有」這些東西,能夠激起社會大眾的熱情嗎?沒有一個能清楚告訴社會自己「想做什麼」的理念主軸,只是亂無章法的跟著泛藍媒體的步調走,這樣就能在文化的陣地戰上獲勝嗎?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

 我認為,現在突破泛藍文化霸權的關鍵,在於理念的重塑與確立。民進黨執政五年以來,為了謀取政府的運轉而喪失了政策的一貫性,這種搖擺不只使得泛綠在輿論的正面交鋒居於劣勢,連帶的也使小眾的傳播變得零星與散兵化。

 主軸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而如何重新塑造民進黨的形象,也變成了關鍵問題。所以,我對扁呂三天兩頭的吵架是樂觀看待的,畢竟辯證有助於「合」的確立;然而,如果「合」了以後的民進黨還是不知悔悟,還是在玩那種裂解國民黨的把戲(比如說找王太保組閣之類的),那麼我只能說,民進黨的2008總統大選,「沒救了」!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