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士農工商的觀念裡,商人在社會的地位並不是很高的。但是,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後,工商業隨之而興起。工人的權益,在民主國家的資本社會裡受到極大的保障;而商人對國家政策的影響力,也常常不能被忽視的。
在台灣中小企業的「拼經濟」下,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跡」。台灣的經濟成就被世人誇讚為「亞洲四小龍」,台灣再度恢復「金錢滿腳目」的美譽。但是,台灣的商人,並沒有因為這些成就,被社會肯定,被台灣人尊敬。
尤其在部分台商「債留台灣」和「以商逼政」的三通,給台灣人對商人的印象是:商人無祖國。所以,一個成功的商人,並不是在賺多少錢,積多少財富;而是賺的錢,積的財富用在什麼地方。
美國獨立運動是在「拼經濟」下的副帶產品。當時,美國工農商很發達,就像是英國的「金鵝」。英國不只要課各種「名堂」的稅,而且壟斷美國對外的交易。但是,美國人並沒有屈服於英國的淫威,也沒有要對英國表示善意,也沒有要讓英國滿意。美國人覺悟到不能只要「拼經濟」,一定也要「拼政治」。美國的商人也知道的很清楚,只要獨立運動一開始,他們的生意就不能繼續,就沒有錢賺。美國的社會也不會安定。但是,美國的建國者知道的很清楚,為了世世代代的子孫的生命(Life)、自由(Liberty)和幸福(Happiness)只有獨立建國,不再作英國的「臣民(subject)」。
美國的這些建國者大都是有錢人、大地主,他們在社會上,也都是有名位的人士;他們應該是最要「維持現狀」的人,但是,他們都誓約,以生命、財產和榮譽支持美國的獨立建國。當華盛頓(Washington)被推舉為獨立軍的統帥時,他說:「我很謙虛地接受,但是我有一個條件,就是我不領薪俸。」
在這些建國者中,有一位叫漢克庫(John Hancock)的商人。他是當時美國首富之一。他用他所賺的錢,資助國會的開支。他也是第二大陸會議(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的主席。他是美國獨立宣言原本上二位簽名的人士之一。他故意把他的簽字寫得特別大,他說明,這樣大的字,才會讓英國國王喬治三世(King George III)不需要戴眼鏡,就會看到他的名字。現在,美國人就用 Hancock 這個名稱作為簽名 (signature)的同義字。
台灣有興建醫院的商人,有維護音樂文化的商人,也有資助民主運動的商人;但是,台灣還沒有像美國 Hancock 資助獨立建國的商人。台灣也還沒有像美國Washington的領導者。如果台灣人到現在還只知道要「拼經濟」,那麼,台灣人和中國的華僑到別人的國家只要「拼經濟」有什麼兩樣?如果台灣人到現在還只要「拼經濟」,那麼,台灣人和香港人又有什麼不同?
台灣的獨立建國會不會在商人無祖國的「拼經濟」下,自然地產生?絕對不可能。台灣是不是要和美國一樣,獨立建國「拼政治」,不作中國的「呆胞」?台灣商人「心中有祖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因素,也只有台灣商人都願意為台灣這個祖國盡力了,才能保證台灣人的世世代代的子孫的生命、自由和幸福。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11.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