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修理站 首頁

傳染病的光復節


/曾韋禎

 今年是終戰六十年,也是泛統所謂的「臺灣光復」六十周年。在泛統人士眼中,似乎沒有國民黨打這場戰爭,臺灣人就得繼續活在在日本暗無天日的統治下。

 儘管馬英九上任後積極想為國民黨建立一套新的歷史論述,可是,馬英九這套論述完全著眼於個人的政治利益,徹底犧牲掉臺灣的主體性,並洋溢著一股濃厚的仇日情緒。也因此,馬英九會在台北市文化局舉辦的「台灣反殖民運動與文化覺醒特展」中表示「日據時期的殖民文化,不是台灣文化」,文化局長廖咸浩更是說出「日據時代的現代化建設本質是為了殖民,如蓋鐵路是為剿匪,興建樂生療養院是為隔離痲瘋病患,就連台灣大學也是為入侵南洋才興建的史料研究基地。」這番嚴重扭曲歷史的謬論。彷彿是回到戒嚴時期那套「地理是歷史,歷史是神話」教育體系下,極力揚中衊日的時代。

 然而,「光復」後的臺灣,真的有比較好嗎?戰後由較為落後的國民黨政權來統治較為進步的臺灣社會,落後的國民黨政權心態上若仍將臺灣視為殖民地治理,無法尊重臺灣的現實環境,必然產生種種矛盾而釀成悲劇。二二八就是在臺灣人不受尊重、國民黨接收財產不當、政風敗壞、通貨膨脹……等背景下爆發的。除了這種大規模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衝突外,戰後的中國政權還為臺灣帶來了傳染病的「光復」。

 臺灣氣候高溫潮濕,自古就是傳染病風行之區。傳染病的流行造成日軍在牡丹社事件、乙未攻臺兩起戰事中損失慘重,因此,總督府在平定臺灣情勢後,隨即著手改善臺灣的環境衛生,建造自來水、設立下水道、廣設醫院、實施公醫制度、進行預防接種,配合警察與保甲以高壓的方式建立現代的衛生環境。在總督府的貫徹下,鼠疫在一九一八年後絕跡,霍亂在一九二一年後也近於絕跡,天花在一九二一年後僅見零星個案。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成功改善臺灣的環境衛生,消滅危害臺灣人健康的三大傳染病,全面提升臺灣人的生活品質。

 不過,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臺灣後,未能有效承繼總督府的衛生行政工作,又未能做好檢疫工作,讓當時仍處於鼠疫、霍亂、天花疫區的中國人、貨自由進出臺灣,帶來三大傳染病的「光復」臺灣。霍亂在一九四六年大流行,造成二千二百餘人的喪生;天花也於一九四六年起大流行,造成一千七百餘人的喪生;鼠疫的流行雖僅造成零星傷亡,但鼠疫的出現則是喚醒民眾普遍性的恐慌,因為在鼠疫未滅絕的一八九六至一九一七年二十二年間,鼠疫共奪走二萬四千餘條性命,為了撲滅鼠疫,臺灣當時是全體總動員,即使鼠疫滅絕後,總督府仍不時要民眾補鼠以進行追蹤檢查。

 因為傳染病的「光復」,加上因防疫引起的兩場警民衝突:「布袋事件」,一九四六年四月,布袋地區霍亂流行,警方荷槍實彈隔離布袋港,卻因有賄賂的民眾可以突破警網進出封鎖線,有不服的群眾私自衝出封鎖線而遭員警射擊受傷;「新營事件」,該年新營中元普渡,民眾聚集廟口看戲,卻遭警方以傳染為由,強制群眾解散,因而造成警民衝突,警方也朝群眾開槍射擊。這使民眾深刻體會到國民黨政府與日本政府間的差異,對政府的失望與不滿加劇,也成為日後二二八衝突的背景之一。

 今天的臺灣,醫療體系已非常完備,整體民眾觀念也比當年進步許多。惟獨在檢疫方面,隨著臺灣與中國往來的日益密切,加上走私的猖獗,使臺灣在防疫上出現極大的漏洞。前年的SARS就是突破防疫封鎖進入臺灣,又在民眾的恐慌心態及相關單位的疏失下,仍然無法有效隔離而蔓延全臺,造成臺灣社會的重大損失。如今面對更凶悍的禽流感,又不時傳出中國走私禽鳥帶有禽流感病毒的報導,臺灣在防疫上,尤其是對中國的防疫是否能作到滴水不漏?事關臺灣數千萬人的性命,政府應該記取歷史教訓,不要讓傳染病的恐慌再度降臨臺灣。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