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登輝擔任總統時,他能在擁有政治權力最高峰時,放下專制權威的試探,推動台灣民主運動,其政治人格是受到台灣人民的尊重與肯定,而最大的因素與動力來自於李登輝是「基督徒」。李登輝深知道除了他是一國之君以外,還有比他更高的主宰者「上帝」的主權在統治他,因而使他能在台灣民主與建國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去改革。
李登輝前總統推動台灣民主政治的持續力,的確是涉及到他的基督教信仰的民主意識,帶給他的影響與能力有關。然而,這也牽動另一位「基督徒」總統,他是一位專制獨裁外來政權的「中華民國」總統,名叫蔣介石與其妻宋美齡的「宋家王朝」,他們亦是統治台灣的「基督徒」。同樣是受「基督教」影響的總統,同樣是看那一本「聖經」,為何產生極大的差異與結果?
這是非常詭異與矛盾的「變態」,難道蔣介石的「上帝」與李登輝的「上帝」是不一樣的上帝?這是值得政治神學家研究的素材。這也挑起我們「政教合一與分離」的敏感神經,亦導致本土派的「基督徒」必須攤牌在陽光的檢驗中,說出自己信仰良心的差異,讓躲藏在親中派陰森石頭下的「基督徒」及「妖魔鬼怪」現形。
事實上,台灣教會史,可以說是「親中派與本土派的基督教在台灣的政治鬥爭史」。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本色化神學」、「本土化神學」、「政治解放神學」早已對這個主題論述過非常多專輯的論文與實踐的行動。
台灣的基督教可以用兩極化的二分法來解析,直接的分別就是「說台語」的本土派基督徒群體與「說國語」的親中派基督徒群體。雖然她們彼此有所謂「聯合禱告」推動「合一」的聯誼會組織,然而,遇上台灣政治的立場要表態時,就變成「貌合神離」。
只有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政治立場上,是最誠實又最透明的教派,不受當代任何政治統治者的利誘,直接就表達以台灣為主體的關注,宣告推動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監督國家統治者是否合乎上帝治理的旨意。從她們這百年來在關心台灣人民未來前途命運的屢次宣言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台灣「說國語」的親中派基督徒群體,在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統治時代,受到政治的滲透和利用最為嚴重, 具有強烈的中國意識也最明顯。1949年國民政府時期,引進台灣的「說國語」基督教,可以跟現今的台灣的民間宗教非常類似,其信仰可以說是「道德復振教派」為主,它們的共同特色是,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己任,期待「中國基督教化」「基督教中國化」,中國意識可以說是極為濃厚。其信仰根源於儒家的「大一統」的道統思想。這群「說國語」基督教非常迷信中國的道統與基督教歷史淵源的關係,甚至可以把耶穌基督連結於中國文化的聖賢天道及中國血統大一統的裙帶關係與民族主義,並且與國父孫中山所承襲者的一致,極力擁護三民主義及中華民國之法統關係。
這也導致「說國語」的基督教極力與中國國民黨和這位「基督徒」蔣介石的獨裁專制政權配合,無論在公開或隱密之處,成為「去台灣化」的幫凶與共犯。他們曾經在背後搞過一連串的鬥爭,禁止「台語聖經」出版,抹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是邪說,抹黑神學多元化的自由釋經是異端,抹黑關心台灣未來前途是台毒及反動份子,企圖以頒布宗教法的監督條例,勘查信徒關心國事的言論自由等等。他們可謂是戒嚴時期「反攻大陸」政策下的宗教產物。
這就是為什麼蔣介石的「上帝」與李登輝的「上帝」是不一樣的原因。他們彼此對聖經的詮釋上為何會有極端的結果,一個是「中國基督」,另一個是「台灣基督」。這些來台的「外省人」「說國語」的教派,為什麼會具有濃厚的統派色彩或中國意識,我們是可以理解的。而他們所牧養出來的信徒,最終導致台灣基督徒「奴化」的信仰,並且為何殘殺異己與控告宗教異端是如此狂熱的原因,皆來自於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信仰才是「正統」,並且還是中國「道統」與「法統」的繼承者。
我記得在中學時代,參加這些「說國語」的基督教派,在教堂裡面還會插兩支旗,一支是他們的教派旗,另一支就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國國民黨黨旗兼國旗。如今他們不再反共,然而,他們的大中國情結與廣大的宣教市場,如同台灣的媽祖「刈香」一樣「宗教直航」,這群「說國語」的基督徒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統戰台灣的「工具」與「宣傳筒」。因為「中國文化的基督」的「道統與一統」將會發展成「中國統一的政治彌賽亞」,依照歷史的宏觀來看,是有可能演變成這一種「異形的基督」。
當然我們不是歧視「說國語」的教派不是我們的主內弟兄姊妹,而是我們認為「說國語」的親中派在中國國民黨及蔣介石王爺這尊偶像的洗腦之下,他們已經變成訓練有術「奴化」的「中國奴」,而不是上帝面前的「自由人」。
要擺脫「中國意識」的陰影,除了必須澈底破除「一個中國」的神學教育及統派的聖經釋義,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基督徒及其他宗教徒,應該體認台灣是我們唯一的祖國。不管你是屬於「外省教派」「說國語派」或是屬於「本土教派」「說台語派」,這種虛幻的「中國意識的基督教化」以及對於中國「道統」的盲目信仰,終究只是自欺欺人的迷思,對台灣人民提升心靈的革命是沒有幫助。(楊以仁/澳洲台基會長,牧師)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5.10.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