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台灣前途公投對抗馬英九的「不獨不武」


/陳生

 中國人最善於搞口號戰術,每句口號背後都暗藏著陰險的政治目的。

 回顧中國內戰歷史,共產黨被蔣家軍打到延安時,命在旦夕,老共馬上喊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引發當時學界、輿論一片撻伐。蔣介石原只顧剿匪,不積極抗日,經此扭轉,國共得以合作抗日,共產黨巧妙運用七分政治三分軍事,不僅絕處逢生,還收編龍雲的滇軍,順勢接收關東軍裝備,從此局勢逆轉,江河易色。(見江南著龍雲傳)

 關鍵時刻,一句口號可以改變歷史,不可輕忽。馬英九選在北高市長選戰酣熱之際,再提出若贏得2008大選,將實現「不獨不武」的協定,顯示馬英九每逢危機就只會高舉統一。

 分析馬英九這次的目的是希望藉此:一來挽回民調下滑頹勢,二來鞏固基本盤,三來與國共論壇隔海唱和。

 馬英九面對記者回應蘇院長批判「馬英九只拿總統位置換特首,犧牲國家自貶為中國地方政府」時,竟然再度顯露其一貫訕笑、傲慢的嘴臉,回批蘇院長只會扣帽子,對大陸政策外行。他說:「台灣不是中國的行政區,哪來特首?」

 是這樣嗎?顯然馬英九以為台灣人民都很好騙。任何主權獨立國家,生存倚靠的是堅實的國防與全民一致的國家意識。南韓大統領絕不會因為受北韓核武威脅,而主張與北韓簽訂五十年不變的和平條約,更不可能以犧牲主權代價換取短暫的和平。

 中國國民黨很喜歡以香港為例,說英國與中國簽訂五十不變的香港特別法,香港這十年GDP跟隨中國經濟高速繁榮成長。港股成為外資亞洲首選。中國台商興起紛到香港上市的熱潮。馬英九稱兩岸唯有簽和平協定,才能彌補政治裂痕,實現三通,台灣才能像香港一樣經濟繁榮。

 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台灣與香港主權與地位不同。香港回歸中國後,自然喪失原有國家主權。特區政府參與國際活動向來是北京指派,香港政府無法無權分享中國主權,特區政府充其量只是中國的一個省市,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早已經變質,只是香港人敢怒不敢言。

 馬英九主張與中國簽訂不獨不武五十年不變的和平協定,表面似可以替台灣爭取更多的國際參與機會,台商也可以獲得投資保障協定,因為兩岸已經和平,台灣無需維持龐大的國防預算,可以減輕兩岸軍備競賽負擔。三通後,台灣對中國投資不必設限,台商關閉台灣廠,大陸開新工廠,大量失業人口湧現,將使台灣經濟邊陲化,到時候誰還有興趣在台灣上市上櫃。

 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事先需向北京報准,以一個外國人的觀察,到時候台灣左看右看都像是中國的一省。既是如此,台商有簽、沒簽投資保障協定不是都一樣。

 中國國民黨表面雖稱台灣前途由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但實際卻是不顧台灣人民未來死活。馬英九還未當選總統就先拋棄台灣,置台灣人民生死於度外。我以為民進黨、台聯及所有本土社團不能把此事當新聞笑話看,如果馬英九不改其志要在2008推不獨不武、假和平真統一的協定,台灣所有政黨現在不妨提出2008總統選舉時,一併舉辦台灣前途公投,讓台灣主權歸屬交由兩千三百萬人民共同投票表決。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