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新聞與外電處理建議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目的是以第二次波灣戰爭的報導,來檢視國內媒體對戰爭新聞與外電處理的準則到底為何,因此本章第一節中概述二次波灣戰爭背景,第二節則是蒐集匯整目前學界、媒體界與相關團體有關戰爭新聞報導與外電處理應遵守的原則與規範。

第一節 波灣戰爭背景說明

 2003年3月17日美國布希總統對伊拉克總統海珊發出最後通牒,限令其應於48小時之內離境下台。但伊拉克海珊政權高層卻於隔日3月18日發表聲明嚴詞拒絕美國的「最後通碟」,並誓言痛擊美國入侵伊拉克的行為。3月20日美軍小鷹號航空母艦群中神盾級巡洋艦考本斯號向巴格達射出第一枚戰斧飛彈,因此拉開人類二十一世紀第一場戰爭的序幕。

 美英聯軍之所以並肩出兵,主要的原因有三:其一海珊政權過去12年一再地違反聯合國決議,對武檢人員百般刁難;其二美國擔心海珊政權與蓋達恐怖組織互通有無、相濡以沫。其三美國為全球民主強權,為推銷民主體制且認定海珊政權荒淫暴虐、為救伊拉克人民於水火,並使中東地區民主化,是故發兵。

 除上述推測之外,也有評論家認為美國出兵是現代版的王子復仇計,布希欲對93年海珊暗殺老布希總統的行動報一箭之仇。另外有國際反戰人士則推測美國因覬覦伊拉克的豐美油田而戰。還有些國際政治學者則認為美軍是為了要取得在亞太地區發展戰區防禦計劃的需求。有些專家則認為美國在911事件之後強調美國國土安全而因此有2003年的美伊戰爭。相較於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美國當時合23國之力,聲勢石破天驚但結果未竟全功;反觀此次美伊戰爭,戰爭的正當性不僅得不到聯合國的支持且又有俄、德、法、中等國的掣肘,而在此次國際爭端中歐洲各國是否支持美英出兵幾也造成歐盟的分裂,在國際詭譎多變的氣氛下,戰爭的發展與戰後國際情勢的變動更是撲朔迷離。

 雖然美國與英國政治領袖相信,動用武力迫使伊拉克解除武裝及海珊下台將可徹底解決伊拉克危機並建立伊拉克政治的新秩序,但法國等國家卻認為使用武力可能會製造更多的仇恨,以及加深不同文化間的衝突(郭傳信,2003)。

 不過,有評論家詮釋這些反戰國家的心態是由於擔心由美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解決國際危機之後,往後國際關係體系將聽命於世界最強的國家,這會使得長久以來在聯合國中經由協議解決國際爭端及維護世界秩序的多邊體系受到破壞,同時也將使其它大國無法發揮影響力,約制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陳正杰、郭傳信,2003)。

本篇目錄 上一篇 下一篇

最近更新目錄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