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編輯部
外匯存底世界第一,石油消耗世界第二,貿易額世界第三,經濟總產出世界第四。
超英趕美,中國似乎做到了。
到中國,已是世界各國元首、全球企業CEO、學界領袖行事曆上的重要行程。
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絡繹不絕的各色人種,在北京胡同裡一個古色古香的餐廳,《資本雜誌》總編輯楊平自我調侃說,「盛唐心態油然升起,覺得中國又回到世界的中心。」
但中國仍是個發展中的國家。「人多,不發達,」中國總理溫家寶不忘提醒,「中國有十三億人口。不管多麼小的問題,只要乘以十三億,那就成為很大、很大的問題。不管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十三億,就成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準。」
不論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台灣的企業家,或在耶魯大學演講,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舉出連串數字,指證自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二十七年來的經濟成長平均高達九.四%以上。但隨即補充,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排在世界一百名之後,「仍需艱苦奮鬥。」
世紀企圖:超速的建設
在溫和笑容與謙和的詞句之下,卻難掩中國大陸舉國上下急切的強國企圖。
具體展現,一是作戰似的加速進行各類基礎建設,「要致富,先修路」。二是提升到戰略層次,從官員幹部,到幼稚園至研究所的各式「人才強國」的策略規劃。
由硬體到軟體,急速衝刺,都在在顯示,中國期望由「大國」,重返「強國」的世界定位和歷史情結。
在上海的東南,綿延無際的東海大橋向海中伸去,橋長三二.五公里,約莫台北到桃園的距離,跨海連結到杭州灣裡的小洋山島。這一個嶄新的深水港已開始運作,要拿下世界第一貨運港,帶動長江三角洲的下一輪經濟盛世。
國父「實業計劃」被完成
國父孫中山「實業計劃」裡構想的東方大港,已然完成。
在中國西部,由青海的格爾木,穿過四、五千公尺的高山峻嶺和冰原,直接開到西藏的拉薩,世界第一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將提前於七月一日通車。
又是一個八十多年前國父「實業計劃」裡的描述,被實現。
洋山港、青藏鐵路、三峽大壩,一個接一個的「世紀工程」,在環保人士的質疑和抗議聲中,被急行軍似的超速完成。
沒有「世紀工程」那麼引人注目,但同樣翻天覆地使中國變貌的,是總長四萬公里輻射散開的高速公路,已連結了幾乎所有中國的重要城市。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已被成都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十二條高速公路所打破。四川的豬,只要一天就能馳過高速公路,運至香港。
而中國的第一條高鐵也已動工。四年後由北京到上海,只要五小時,高峰時每三分鐘開一班。
速度讓中國變小了。各個城市新建的摩天大樓也讓城市的天際線往上拉高。
重慶的江邊夜景、高樓大廈霓虹燈光,一個恍惚,使人錯以為這是香港。而且,每個城市 都花上數億人民幣建造都市規劃展覽館,向市民與訪客,展現未來十年、三十年後的都市願景。
除了交通、城市外,更有許多匪夷所思的巨大公共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都已完成或正在進行。「我們的國鳥,是塔吊(起重機),」北京清華教授胡鞍鋼說。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也是世界大工地。
中共的權力核心,胡錦濤所領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位常委,清一色都是工程師出身。「他們喜歡做規劃和執行,也特別對工程有信心,」一位媒體人指出,「但是背後,還是希望國家強大的意願。」
世紀企圖:人才強國
有形的硬體建設外,一個鮮少為人注意的軟體工程,正在系統化地被悄悄推行──全面提升中國各級官員和幹部的執政能力。
頤和園旁,有武警站崗的中共中央黨校,深宅大園,林木夾道,但大門前卻沒設高牆。自從二○○四年課程改革以來,中央黨校逐漸卸下神祕面紗,培養中共的中高級幹部現代化的知識,迎向世界。
凡是升副部長、副省長前,高級幹部都要離開職務來黨校受訓一年。而且不止官員,重要的企業家、學界領袖,只要是共產黨員,都要輪調受訓。連海爾總裁張瑞敏及清華大學校長,目前都在當學員受訓。
除了不能免的共產黨理論沿革及實踐,與忠於黨的「黨性」教育外,中共中央黨校也強調世界眼光與管理能力。
包括季辛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等政治領袖,奇異、英特爾等世界級大企業的CEO,都來為學員演講上課。韓國的三星是中共中央黨校海外培訓基地,讓學員了解跨國企業如何運作管理。根據不同的調查研究題目,中共中央黨校已先後派一千人出國,特別是希望「全面深入了解日、韓、新」,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賈高建說。
為了要順利融入世界,與國際接軌,中共中央各部會和省、市也都爭先恐後、派菁英去向先進國家取經,各有自己的海外培訓計劃,與世界各地的名校,建立定期的官員培育班。在哈佛、耶魯、新加坡、早稻田、韓城大學的校園裡,都可看到一批批三、四十歲的中共官員的身影。
超穩定菁英結構:產官學三合一
中共的領導很清楚了解到,面對中國艱鉅的挑戰與問題,唯有提升官員的執政能力,才是確保政權的唯一途徑。由極權轉為一黨獨大的集權,中共已積極地納入企業、學術與政治菁英,形成三合一的「超穩定菁英結構」,成為利益共同體。由這些人站在上面,為廣大的工人和農民制定策略,解決問題。
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炫耀式的花費與赤貧比鄰而居。在四十分鐘車程內,有超現代的摩天大樓,也有垃圾堆旁的土磚屋。
城鄉的差距更大。「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首要解決農民的貧困,一是讓一億三千萬的農民入城,徹底減少農業人口比例;二是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企業化的經營提升農村的收入。
「以推動農村基礎建設──水、電、道路,為切入點,這是一石數鳥的策略,」宜蘭出身的林毅夫,看到他的獻策被採納感到很高興。透過農村建設,中國可以用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繼續快速成長,也可縮短城鄉收入與生活水平的差距。
類似這樣的戰略思維──看長遠、看全面、看優先次序的思考方法,正是中國培訓現代化文官的重點。戰略思維也成了從北京到青海各類菁英常用的名詞。
「以市場換技術」是戰略。技術「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超越」的步驟也是戰略。「請進來,走出去」借助外力向外學習,「但求為我用,不求為我有」是用人策略。在各校設立國學中心,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借歷史和中國的文化傳統,來填補社會的價值真空,和支撐對外的尊嚴與自信,也都有戰略思維。
面對中國,各國積極因應
面對急速崛起、世紀企圖的中國,各國也都有不同對策。日本要掌握自己的關鍵技術;韓國選擇要儘量合作,搭上中國快車;新加坡建立深厚人脈,吸收中國人才。
什麼才是台灣的戰略思維?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6.06.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