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危機讓台灣離日本越來越遠。
15日、16日這兩天,台北有一場「國際經濟危機之衝擊與啟示」的國際研討會。參加這項會議的經濟學者討論的議題並非「台、日、美」三角關係,而是「中、美、台」新三角關係。會中將新三角關係的重要性視為台灣經濟復活的關鍵。
看來,對經濟學者來說,民間關係良好的日、台關係已經趕不上時代。日、台關係正面臨重要的轉換期。
致開幕辭的是副總統蕭萬長,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克魯曼(Paul Krugman)則作了專題演講。台灣政府全力支援這項國際會議。台灣的經濟學者在世界地圖上的「台、日、美」三角形之外,又畫了「中、台、美」的新三角形。
他們強調,「台灣將從過去重視美、日貿易的三角關係,轉型到中、台、美三角關係。」
在「經濟危機與台灣主要政策」的議題討論中,可以感受到「傾中離日」政策已經成為既成事實。本來,這是對中示好的馬政府支持贊助的會議,但是,一連串「猛打日本」的演講卻可以令人切身感受這個現狀。
日、台關係的變化並非始於馬英九政府。根據統計,2002年時,台灣產品的9.1%出口到日本,到2007年時已經減少到6.5% 。另一方面,中國則從7.8%跳昇到25.3%。現在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台灣的最大出口國。
有約五萬家台灣企業在中國做生意。對於失業率直逼6%,化學製品、金屬電子零件佔出口八成的台灣來說,世界工廠中國的魅力顯然遠高於日本。
但是,台灣和中國連接的理由,並不單只中國的崛起而已。出席會議的法國女經濟學家指出,「本來亞洲進口台灣製產品的主要國家應該是日本。但是,日本卻經濟低迷。」
會場大多數的經濟學者都異口同聲地預測,中國會取代日本,領導區域經濟。
一位台灣的經濟學者表示,「中文所謂的『危機』,就是危險的危加上契機的機。」幾乎每一個經濟學者都贊成,由於這次世界金融危機,是深化對中關係的契機。
只是,胡錦濤去年年底才宣稱,「祖國統一大業一定能夠勝利完成」。中國是個很難對付的對手。馬政府雖然說「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中國現階段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有任何絲毫的讓步。
輿論對馬政府的對中交涉也分成兩半。17日60萬民進黨的支持者在台灣遊行抗議馬政府的對中傾斜。
儘管馬政府宣稱今年是「台日關係促進年」,說日本是「特別的夥伴」,然而,日本的亞洲戰略很顯然地已經到了分歧點。(犬塚陽介/產經新聞‧陳悅文譯)
http://www.southnews.com.tw | 2009.05.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