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面向西半球的自由窗口


/曾韋禎


 陳總統出訪中美洲,提出「榮邦專案」的投資,被某個號稱財經專長的不理性在野黨立委批為凱子買外交,企圖混淆視聽,誠摯建議這位立委回去重讀總體經濟再來作此評論。

 一提到海外投資,多半想到的是中國,這正突顯出台灣人國際觀的缺乏,以及政府長期貿易政策的偏頗。台灣自從在十六世紀浮上國際舞台至今,國際商貿一直是台灣的生存命脈。即使是在大陸性格的清帝國統治下,台灣仍透過郊商與中國沿海進行貿易。天津條約開港通商後,讓台灣重新面對國際社會,靠著茶、糖、樟腦的出口,在清國割讓台灣前,台灣是清帝國平均貿易量最高的一省。

 進入日治時代,台灣主要的貿易對象由中國轉為日本。初期建立「農業台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不過,在世界經濟大恐慌後,日本積極覓求南進機會,朝向「農業南洋,工業台灣」邁進。除了加強在台灣的工業投資外,更積極培養南進人才,台北高等商業學校(台大法學院前身)在當時就朝華南、南洋研究發展,馬來語為必修科目,並開設台語、荷蘭語、熱帶衛生、法制…等相關課程,且赴華南、南洋進行實地研究,以作為日本南進的基礎。

 台商在日本政府的政策鼓勵下,活躍於中國沿岸、東南亞地區,華南銀行的成立就是集台灣、日本、東南亞之資成立的拓殖銀行,帶動台商往南洋大舉投資。當年台灣的工商界,不管在心態、眼界上都相當國際化。

 戰後的台灣更加仰賴貿易,但是,政府長期來並未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培訓足夠的語言、法規人才,尤其台灣又以中小企業為主,資本不大,不敢冒太大的險去不熟悉的地方投資。因此,在中國開放後,語言相通因素、中國的招手、媒體極力吹捧下,許多台商紛紛往中國投資。反而是拉丁美洲、東南亞、南亞的廣大投資市場,都被台商所放棄。

 台灣近年來與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頻繁接觸,可是,台灣的大學校園可以學習到這些鄰居的語言嗎?世界上最多國家使用的西班牙語在台灣有受到相對的重視嗎?這就是台灣缺乏國際觀的地方,把中國當作唯一可以開發的市場,把中國當成世界的全部而忽略更廣大的世界市場,就才是真正的鎖國心態。

 而中國近年來的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反傾銷的對象了。以紡織品為例,若一味往中國投資的下場就是輸美受到限制,但是,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使得尼加拉瓜、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等國產品輸美零關稅,多明尼加也與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DR-CAFTA),因此,台灣許多紡織業者也著手投資中美洲,例如聚陽、年興、台南等企業。美國更想結合整個拉丁美洲成立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超越歐盟、東協加一,成為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榮邦專案」就是趕上這股趨勢,幫台商在中美洲建立一個投資環境,讓台商在此設廠,朝向美國、南美市場。再者,中美洲各國均與台灣有良好邦誼,台灣更是中南美洲元首高峰會的成員,台商在中美洲的投資,能夠受到政府更多的輔導與更制度化的保障。如果台商可以好好利用,「榮邦專案」不但幫助友邦提升投資環境,台商更是最大的受益者,怎能說是凱子買外交?

 或許有人會提南進的失敗來質疑中美洲投資,但是,當年的南進剛好遇到印尼的排華暴動,台灣與印尼間又無正式邦交,當時政府對於投資的準備又不夠充分,南進的失敗只不過拿來作為殷鑑,而不是拿來阻撓往其他地投資的藉口。

 希望政府可以在中南美洲的投資計畫中多用點心,用更實際的作法吸引台商前往中美洲投資,讓台灣在西半球佈局中能占到一個有利的先機。也希望媒體能夠把眼光朝向世界,多多關注我國的友邦,而不是只把焦點投注在中國上面。

 (http://www.southnews.com.tw) 2005.09.26